其他參考資訊:
生活篇
更多何老前人的舊照片
輪廻篇
甘迺迪從西德轉生(綜合自舊報章的詳盡版)(中英對照)
因果輪廻的旁證(另加婆媳不和的考古實例)
因果輪廻的旁證(二)——省思八大誠與勸發懺慧智
因果輪廻的旁證(三)—— 華夏古卷早有因果論
前世今生的鐵證(一)——累世修來方得渡(修女轉世實證)
前世今生的鐵證(二)——五官留型善心存(靈性胎記研究)
啟信篇
鳳飛飛結緣訓文(中英對照)
余金裕求道記(中英越對照)—1985年臨危不死
黃河決堤天機碑文——第一手抄原稿重現(中英越對照)
《啟示錄》的真理啟迪(一):從末日虛驚到美伊戰役
宣化上人的懺悔結緣訓——中英越對照
寓言篇(先天解/配合身心靈靈修觀)
小寓言,大道理:老婦人和醫生——眼盲與心盲
小啟示 大道理:「靜心」
《西遊記》「偷吃人參果」的真理——行「無相佈施」復活本心
以佛家而言,菩薩與摩訶薩(「摩訶薩」既是「大菩薩」)那種「無我無為」的佈施叫做「不住相佈施」,那才是真性流露的「德行」、也才能夠真正地感化他人。觀音菩薩手持凈瓶柳枝、施灑甘霖法雨的形象,正是象徴「以清凈的言語和行為佈施於十方法界」(「語」和「雨」同音,因此「法雨」也正是「法語」),也代表菩薩或修行人的「清凈佈施」、或「不住相佈施」(菩薩與摩訶薩的言行舉止都能夠「激勵人心」,可以使一般人「垂死的良心或泯滅的道心」復活)……!
在《西遊記》第四十五回「偷吃人參果」有一則富含真理的故事,印證「南海觀音菩薩的形象正是象徴不住相佈施」:
大家都知道:唐僧代表「人人的本性」(所以吃了唐僧的肉能「長生不老」,意味人人本性是不死而長存的);孫悟空(孫猴頭)代表「人的心猿」;龍馬代表「意馬」;好色、好吃、好睡的豬八戒以外在五官而言,代表「人人的雙眼」(豬八戒的武器「九齒釘鈀」──「釘鈀」的部分形狀象人的「眼睫毛」)(以内在器官而言,代表分泌情慾激素的腎上線);原本居住在「流沙河」的沙僧代表「人人的口」(流沙河意味着「人的胃」,任何東西進去就難出來、好象掉入流沙一樣,除非當事人「嘔吐」。胸前掛有九顆人頭骷髏串成的項鏈,代表人的「三十六」顆牙齒《上排十六、下排十六、另加四顆後備的智慧牙,而「三十六」是 以「九」作為「根數」的》)。所以,整個故事敘述唐僧和三位門徒以及一匹白龍馬到西印度「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就是意味「修道人修持戒律, 歷經『內心的九九八十一的考關』一樣」,直到「取得經回國」,那是代表「取回本性的真經、明心見性」了。
第四十五回「偷吃人參果」的故事段落,當中有一位「鎮元大仙(鎮元子)」,鎮元子是住在「萬壽山、五莊觀洞天」的「地仙之祖」,鎮元子得道於鴻蒙之時(所謂「鴻蒙之時」就是「太古時期宇宙生化萬物的期間,渾沌的時候」),他聽了道祖的大道而成道於洪荒(所謂「洪荒」就是「人類祖先原始人的時代」),得了一本先天靈寶地書,故而號稱「地仙之祖」。鎮元大仙三綹美髯,貌似童顏,手無兵器,只有一只玉拂塵。鎮元子在故事中的起初所呈現的形象是代表「有為法」、代表修道人在修道初期以「住相佈施」修持的階段。鎮元子也是個「自種自吃」的道士,他的法力在他的衣袖,瀟灑的輕輕一揮,便能夠把「唐僧四人、連人帶馬」一起收進「乾坤袖裏面」──以前人們把「銀兩」收藏在「自己的衣袖」內,所以「鎮元子使用神通把唐僧等人收進衣袖」象徴或代表古人那種「守財」的舉動(貪財且吝嗇的行為表現)。鎮元子有一棵人參果樹,這棵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以成熟──代表人的「精氣神的人身之樹」。煉精化氣是第一個「三清」(三千——福建話或台灣閩南話的「千」和「清」皆同音)階段,代表「三千年一開花」;煉氣化神是第二個「三清(三千)」階段,代表「三千年一結果」;煉神還虛是第三個「三清(三千)」階段,代表「千年才得以成熟」。人參和「人身」同音!所結的果形狀象「娘胎裏面的嬰孩」,代表「人人的赤子之心」,所以唐僧第一眼看到鎮元子的徒弟端上來的人參果竟然是「嬰孩」的形狀,就害怕得不敢吃……。這個情節也代表「佛家僧人起初在唐朝以前的時期不大能接受『道家修煉精氣神的行持』!」
鎮元子的兩位弟子(雖然是幼童相貌的「仙童」,卻已經有一千多歲了),一位名叫「清風」有一千三百歲,一位名叫「明月」有一千二百歲——代表「一般人的雙目」。而故事中後來出現的「觀音菩薩」(南海古佛)代表「修行人的不住相佈施」。「清風」代表「兩袖清風」(「兩袖清風」是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的意思);「明月」是「皎潔的月亮」,代表「一顆清清白白的良心(自性明月)」。所以,修道人應當「安貧樂道」地修持,好比清廉官員的「兩袖清風」一樣,將來火候煉足以後才能親自見證「自性明月」。清風的「一千三百歲」加上明月的「一千二百歲」是歲數「兩千五百」,既是「兩千半」,還差半截才到「三千(三清)」,也等於說:清風明月代表「火候不足,修煉功夫還未到家、還未真正達到『精氣神』三清之境界」的一般修道人。然而,真修的人心性就永遠象是「童子」一般,雖然千多歲「心性」有如長春不老的童子容貌。
故事內容:
在萬壽山福地,五莊觀洞天的鎮元子受元始天尊邀請上天聽道,臨走前囑咐清風、明月兩個道童看家,並給路過的唐高僧兩個人參果嘗嘗(鎮元子早已經推算出某月某日,唐僧師徒將會路過他的「五莊觀」)。那人參果樹的果子還挺有意思的,不單只長得像個嬰孩模樣,還與五行相克: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與「五行」相克=本性的「妙相(妙功德相)」),且一萬年才結三十個人參果(「氵十人」結合「一万」成「清」字——既是:煉得「精一清功、氣一清功、神一清功」),那果子聞一聞,活三百六十歲(既是指:若能「聽聞」得此妙功德相的法門,便能「耳順」——「順」字是「川百六」所合成的,在此借用孔子的「耳順」之年所代表的「六十」,以引申出「六拾」——既「收拾六根」);吃了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若能「識(食)得」此果,即可圓成「愣」的的意境——「愣」字由右至左的解剖是「四、万〧(『〧』轉90度成『忄』),既是指:若識(食)得『、(一點玄關真機妙竅)』」可活「四万〧」,而「愣」和「楞」相通,是《楞嚴經》的縮寫!本性中的《楞嚴經》既是「由菩薩證入佛果必修之途徑」——在玄關妙竅中修習「信住(愿)行證」),叫做「萬壽草還丹」呢。不料唐僧看他的形狀卻说「這修行聖地,怎麼能吃三朝未满的孩兒,不不不,請各位赶快拿走,阿彌陀佛~~」……「唉,你不吃給我吃嘛。」清風、明月心理這么想,就在後房一面吃、一面說「唐僧不識貨」的話題,給豬八戒聽到了。(唐僧不敢吃「人參果」代表「功夫尚未到家的初學修道人修行時謙虛而不敢『居功』、不住於「功德相」,因此不「食 (識) 」人參果──以道家而言,『三清』就是『一功』」,煉就「三清功」圓滿,才能「見性成道」。)
饞嘴的老豬知道了果子的事並慫恿老孫去偷果,結果不單只偷吃,老孫還在後來和鎮元子交鋒之前推倒了人參果樹。清風明月每天都計算人參果的數量,知道有人偷吃了,便想把唐僧等人鎖起來,等師父鎮元子回來後處置,卻惹怒了孫悟空,他就使計謀迷倒兩位道童,帶着唐僧等人逃走了(孫悟空和豬八戒兩人連手偷吃人參果又分一個給沙僧,代表「雖然『本性』不住功德相」,但是「人的眼、耳、鼻、口等眾生都有『執着形象』、「住相佈施」的欲望和習性」……)(偏偏「清風明月」兩位道童,經常「點算」樹上的人參果有沒有缺少──這也代表「人人的計較心理」,經常「盤算自己累積了多少功德」,是一種「心理上對『功德』的執着」,也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礙!)
鎮元子從元始天尊那裏聽完法回到五莊觀中,得知唐僧師徒偷吃了人參果、推倒仙樹、並且把清風明月迷倒了,便追上已經溜掉的唐僧師徒,以具有大法力的「乾坤袖」把他們收走、捉了回去,準備拷打審問。當然,孫悟空仗義說是自己惹的禍,叫鎮元大仙不要打師父、要打就打他。故事中後來的發展,有許多孫悟空和鎮元大仙斗法的情節──這方面的「爭執」代表「修道人在修持『不住相佈施』時的內心掙扎」,也就是修道人困擾在「理」(理性)和「欲」(欲望)之間的互相糾纏中!西游記這些情節對修道過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在孫悟空與鎮元大仙對峙、逃走後又被捉回﹐這當中有悟空借用「木藤」以及之後借用「石獅」假變成師徒四人的模樣並逃走的情節。起初以「木藤」變化師徒四人的假象﹐代表「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而「相」字從「木」從「目」﹐就是利用「木藤」欺瞞「眼睛」﹗(後來清風明月(雙目)察覺鞭打四「人」皆無反應﹐才看出破綻。)之後的另一場對角則借用「石獅子」變化師徒四人模樣﹐後來清風明月把「石獅子」投大入油鍋卻濺出熱油才察覺上當——「石」與「實」同音﹐這裡是指「實相無相」﹐ 「無」字中間夾雜「卌(四『十』=四『石』) 」下方是「灬(火) 」,欲以「油鍋燒煮四『石』」之相——「無」字﹗所以,孫悟空與鎮元大仙大鬥法的這個階段代表修行人在「調伏內心時﹐從破除『我相』直到破除『實相無相』的心識掙扎」——需要革除「一切相」的阻撓﹐修行人才能夠明心見性。)
在孫悟空與鎮元大仙交鋒之下,唐僧與徒弟們曾經三番兩次地逃脫,卻總是又被捉了回去。在鎮元大仙回到道觀之前,人參果樹就被「撒野」的孫悟空一氣之下打倒了,這個「孫悟空打倒人參果樹」的階段代表「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誤入歧途、落入『頑空』或『斷滅相』的心理──所以「孫悟空一棒打倒『人參果樹』,令大樹連根拔起,代表有時修道人轉入『頑空』時,狂妄地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空的,功德也空、過失和罪業也空,就不必累積功德、甚至不必持戒、也不必進一步來道場追隨也能照見本性而回天』。」
第三次把唐僧師徒捉拿回去後,鎮元子決定與孫悟空談判,要孫悟空「如果能使用任何方法讓人參果樹復活的話,就愿意與孫悟空化解糾紛、甚至一同結拜為「義兄義弟」。其實,要是没有礙手礙腳的師父和師弟(孫悟空本領高超,如果不是因為唐僧等人被抓住了…),镇元子本來就是絲毫拿老孫一點辦法都没有的。後來,唐僧與豬八戒、沙僧連同白龍馬被「扣留」在五莊觀裏充當「客人」兼「人質」,悟空無奈唯有四處尋醫,他曾經到過「福祿壽」三星那裏跑了一趟,誰知道三星卻表示無法醫治人參果樹,但是福祿壽三星一致表示愿意親自到萬壽山五莊觀那裏跑一趟,向鎮元子說情,有必要時甚至勸鎮元子寬限多一些時日,好讓孫悟空請救兵前來醫治神樹(換句話說,福祿壽三星充當了「擔保人」)。孫悟空駕起筋斗雲又到師父菩提子那裏去,這才得到菩提子提點去找南海觀音娘娘而最終有法子摆平了事情。在拜見南海觀音時,才從菩薩那裏知道原來默默無聞的鎮元大仙乃地仙之祖,「三清四帝也都是他的朋友,連觀音都說要讓他三分,也難怪五莊觀的門聯能寫出連太上老君也不敢寫的『長生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的大話來。」老孫都說了就連太上老君那裏也没寫這樣的大話。
最終還是「南海觀音」替唐僧師徒等人解了圍,南海觀音親自駕臨、和孫悟空一同往萬壽山五莊觀跑一趟,菩薩叫豬八戒和孫悟空一起把倒下來的人參果樹扶起來,然后一手拿起柳枝、從凈瓶中沾出凈水、撒向人參果樹,就這樣不久之後,枯黃的葉子重現翠綠色,本來掉落在泥土中的人參果都象時光倒流一樣從泥土中冒出來、又接回樹上去了,返本還原!──這個令神樹復活的情節,代表「菩薩『清凈佈施』、『不住相佈施』的修為,能夠令『頑空』的身心(倒下來的人參果樹代表「落入頑空而垂死的道心」)起死回生」,整個故事也帶出了一個對修道人很重要的訊息──修道最忌諱「頑空」、最忌諱「執着所修的功德(有些修行人,修了大半輩子以為自己「功高蓋世」,「功德相」很難破除)」,一定要學習菩薩道的「無相佈施」或「不住相佈施」,才可以克制「高傲的心性」,也才可以抵制過去種種的業力。
故事到了最後,有了個圓滿的結局,鎮元子恭請南海觀音娘娘、福祿壽三星以及唐僧師徒一起參與「人參果」大餐。能夠做到「無相佈施」,就能夠得到「無量福、無量祿,無量壽」,所以故事中有福祿壽三星一同參與享用大餐!──這也符合了佛經所講的「不住相佈施」,金剛經云:「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二字包括了「福祿壽」三方面的善報,因此西游記這一回有福祿壽三星出場」,代表「福德不可思量」,既是無量的福、祿和壽)」因為宇宙的律,因果律永遠被執行,有施必有得。菩薩無我相的佈施,不住色生香味觸法的佈施,如同耶穌在 馬太福音第六章第1到4節所說的:「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有古卷:必在明處報答你)。」直到最後這阶段的情節﹐與先前形成對比﹐唐僧這才突破了之前的抗拒心理﹐沒有掛礙地以「平常心」食(識)用人參果(妙功德)﹐既「以一顆平常心識透『本心』 」﹗
鎮元子後來也履行先前所發的誓愿、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化干戈為玉帛──也意味「道家和佛家和平共處的理想」。修道人在「行佈施」或「保存」之間作抉擇後,都以「真性中的德性」行持出來,就能夠以真功德「洗滌」過去「不合理(非理)」的造業行為!所以諸天神佛的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徴意義,修行人都需要細心的觀摩,才能體察萬物的真理。
其實,在宇宙界中,有四樣東西都能夠以「水」來作代表或比喻:
1〕時間(時光如流水);
2〕金錢(俗話說「錢」也叫做「水」);
3〕功德(功德也可比喻為「水」──功德水,能洗滌人的過去種種罪惡);
4〕智慧(智慧水──在五行中「智慧屬水」)。幹凈的水是晶瑩剔透的,能被透視,就好象智慧能照見萬物運行的法則一樣。在此也可象徵「法施」。
由此可知,故事中觀音菩薩用柳枝灑出甘露水(佈施以上「水」的代表之任何一項)救活人參果樹,象徵着﹕心性修得如菩薩般的學道之人以無相佈施﹐施出清淨而沒有染著的「真功德之水」﹐可令(他人或自己)已枯死的「本心」復活。觀音救活人參果樹的故事環節也着實留給了世人一項微妙佛法的隱喻——佈施(觀音菩薩的象徵)度慳貪(鎮元子的象徵——他這類「地仙」相當於佛家的「自修而不發愿渡眾的『辟支佛』」)。這一小段的《西遊記》解碼尤其確證了佛陀在金剛經文所說的﹕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