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8, 2012

十信:讓修道信念安於「十真」—— (二)

()貫穿三教,渡世殊勝 (基於至理)
1)何謂「真傳」?(參考)
求道得道幸受真傳乃是求得「道統真傳」、「心法真傳」以及「天命真傳」,「真傳」。
先在「真傳」二字上稍作解釋。自古以來人說某學徒在某些手藝上已經得受了某師傅的「真傳」,既是指某師傅已經把畢生所修的功夫(包括秘訣)一絲不苟地交付給了學徒,也等說:者已成了前者的「衣缽傳人」。新加坡老一輩人家常提到,在他們年輕的那個時代,到處常出現「師傅保留性地教導新手」的現象(例如師傅在教導學徒修理某些機械零件,到了着手要進入最關鍵性的階段時,就使喚學徒去買香煙或打包飲料,等到學徒回來,那個關鍵性的階段早已經錯失了,這樣選擇性保留性地教學,在應用心理戰術留住學徒在身邊之余,也同時保留自己的若干實力以便防備學徒日跳槽或背叛),而現今南洋一帶自從有了技術學院以,便少了許多這類「師傅使詐」的負面社會現象...
然而,傳授「三寶」的「性理真傳」則是在「求道儀式」中進行的「口授心印的秘咐」以「開啟心靈的正門」,這整個「性理傳授(包括「道統、心法及天命」)」是無法切割成「若干若干巴仙率」的,明師也無從選擇只傳授多少巴仙、或者保留多少巴仙——也就是說:明師是100%地傳授,而求道人也是100%地領受或得受。正因為不會「被片面性地切割或抽取」,才叫做「真」傳,不會因流傳了數代之而「失真(如聲波被扭曲而變形了=失真distortion(電訊學)),也不會被「以訛傳訛」。又比如「以訛傳訛」的游戲,就是「把個人排成一行,然對第一個人說一些很難記住的話(繞口令之類的)然讓這個人把這句話傳到一個同學,再一直傳到最一個同學,然讓最這個同學說出這句話,說對了就贏」——但假如當中有人發音不標准、咬字不清,「我很,可是我很溫柔... 」,傳到一半可能會莫名其妙地變成「我很『糗』,可是我很『風頭』 ... 」,再往下傳達而當中假如又有人不清楚、理解錯誤的話,到最就會被扭曲成「我很『老』,可是我很『瘋牛 ... 」。又比如同一句話,用不同的媒介語文加以現或咀嚼,也會被誤解成另一番意思——有一次良久未向玉皇大帝請安的孫悟空「出言不遜」地向他說: 「賊頭,俺派汝買瑞士牌豬油!」其實孫悟空是在用英語恭敬地說:Jade Emperor, my respect to you! (當然,以上只不過是用一些逗趣的俏皮話加以夸張地詮釋或形容,請不必太嚴肅對待。)
同樣的道理,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經典被翻譯成不同媒介語言版本而出現了文字謬誤、偏離了原本真義,那也是常有的事(例如:梵文Avalokitesvara這一詞,假若就原義翻譯的話,應該是「觀自在」才比較貼切,而不是一般較常用的「觀世音」。又例如﹕在火星上被意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雷利於1877年觀測到的線條狀的溝狀凹槽﹐被取名為“Canali (讀音=Kana'lei﹔意思=)”﹐後來則被錯誤地翻譯成英文名詞的“Canal (讀音=Ker'nel﹔意思=運河)”,理當翻譯成“Channels”才正確,以致引發出“存有火星文明並有人工開鑿的水道”的遐想﹐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當時的輿論誤打誤撞流傳至近代,都是因謬誤的翻譯所導致的。)。因為以「文字」做媒介難免會產生偏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主張心心相印的禪宗開祖達摩祖師才說:「真經不紙經同,紙上尋經枉用功,有人參透其中意,安坐巍巍不動中。」
如以上所說的,那些「天學術的下傳、人間言語的傳達或哲學理念的傳承」,只要都有可能由環境因素或個人素質的關系而形成「流失、變質、失真、內容或意義被扭曲」的,都不算是「傳」,因為要「常而不變」才能堪稱「」。自古以來,也唯有超越語言的、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的「性理法門」,在求道人放空緣、讓心思回歸「清靜的本真」的當下,當明師跨越心性門檻求道人之間作「心靈互動」傳達修行秘訣的那一刻,其過程才能真正地叫做「真傳」,所傳達的是「常而不變」的宇宙至理,而且是非常神聖與榮耀的。

2) 以「道統觀」而言—— 一沙一世界的妙觀察
說到「道統真傳」這個環節,也很難用一言兩語簡單地交待得清楚。但是「道統」貫穿教門,殊途同歸的一條救世金線。易經中的精髓在一切宇宙事項的「不易、變易及常易」三大層面,而以「(不變之『理』)(變易之『氣』及常易之『象』)合一」而言,原本不變的無極之理()透過變易的太極之()表現出可變及靈活的一面,也可以反映在「元會運世」中「三陽期」所謂「三陽開泰」的顯像上。而「三陽期」也有所謂的「大三期(辰會=大青陽;巳會=大紅陽;午會=大白陽)」和「小三期(從午會中至未會=小的三陽期,對應在末後的三佛收元)」。道統的整宇宙脈絡,也是可以引用「青蛙的生命週期演變」完全其圖並作印證的。(可以參考的「青蛙道統)
有一句富有哲理的佛家詞句: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原句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意思是:從一顆沙子般小的物質,便可以細膩地分析或觀測出整個世界那般大的宇宙實像;從一片小小葉面上的極短經文(古時候佛家的經文都是寫在葉面上的),便可以推論或領會出一位如來所覺悟出的真理奧義——物所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只要了解掌握這些道理,就可以從局部了解到整,從細微推斷出廣大。
這「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相同「孔子在回答她人所問有關『禘(禘祭之禮) 』的意義時,指着自己的手掌所說的:『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我不知道哦。假若能夠知道「禘祭之禮」的說法,那個人就如同知道整個宇宙天下的脈絡紋路,好比窺探自己的那些掌紋並通徹過去未來一般——有如上古的有道明君能了知一切那般了如指掌」這個成語其實也是由孔子所講的這一番話引申出來的,這是成語「了如指掌」的典故與由來。)  』」其實,孔子有他的難言之隱,他之所以推搪說「不知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當時的天時還未到,先天大道之推行還未成候,也不方便透露其端倪,他講這一番話是讓身邊的門徒記錄下來,以便流傳給末世的民做見證的——因為假若孔子真的對禘(禘祭之禮) 「一無所知」的話,他又怎么知道若能掌握有關禘的真意,便如同能夠知道全宇宙天下的脈絡紋路呢?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孔子非天子之軀,他有天子的品德、卻沒有天子之位,而自古唯有為帝王之家可以執行禘(禘祭之禮)的,為了避免有「越禮」之嫌,對古禮有深入研究的孔人唯有推說:「不知也。」但也有另一個可能性是,孔子之所以不想和盤托出禘的內容,是深怕當時各國那些有野心欺君犯上的奸臣們間接打到了之,加以濫用而作出玷污禘禮的罪行、以至招致天譴禍國殃民,最終就這樣透過《論語》間接地為「禘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總而言之,「禘禮」可說就是現今在道場中所使用的「周公大禮」的縮影,或說的更精确一點,其實真正的最原始的「禘禮」是夏朝的禘祭之禮(由當初黃帝前往朝拜廣成子求法時,一邊解開七十二個蘆葦草結、一邊跪拜72次回響給過去的72位老師的步行跪拜禮演變過來的),但是當時夏的代杞國因為文獻不足而無法追溯還原...,所以講究實證的孔子是比較愿意推行當時的時代背景——周朝的「周公大禮」擬作「禘禮(天子朝拜上天的祭禮)」的(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商朝的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文獻不足,否則,我就能證明了。」)。而如今白陽期民主時代庶民應運,求道得道的百姓在白陽佛堂(現今 宫殿——相當古時的神殿)內使用周公大禮祭天(祭拜 )已經不會犯下「欺君」之罪了,所以說孔子留言百世是給末世百姓作見證的。
「青蛙道統」的歷史照,可三教的傳承及演化貫穿性的聯結。從「青蛙的生命循環」可觀照出中印古往今來的信仰歷史拼圖,這就相當孔子所謂「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的宇宙脈絡觀了。(其實﹐信仰傳承的歷史脈絡不只是可以顯現於青蛙生命循環圖而已﹐另外也有蜻蜓生命循環圖、蜜蜂生命循環圖、蝴蝶生命循環圖等等可於古美索普達米亞、古埃及、古瑪雅的太古至上古及中古的信仰傳承歷史演化﹐可供末世的修道眾作歷史傳承的相關性聯結、進而所追逐的真理斷疑生信。)

3) 以「心法觀」而言——周公大禮照易經的修行
所謂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一般而言﹐從小孩子對長輩的禮儀上進行入微的觀察﹐也能大略推敲其家族教養﹔以科學而言﹐對細胞的基因密碼進行入微的分析﹐更能追查細胞主人的身份及若干來歷。相同的﹐倘若對道場中的禮儀——周公大禮 進行入微的觀察及分析﹐也可以推斷出聖道的確是承接了繼孟子之後、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心法真傳﹐當中尤其融入了乾卦的精神修養﹐也是易經的精神演繹。而有幸得受性理真傳(幸受真傳)的求道眾都是先天道脈的衣缽傳人!
若在「周公大禮(周朝的祭天之禮儀) 」上稍作深入地研究,不難領略出其中的「心法」涵了易經中參天地之化育的「精湛奧義」,個中尤其可以引申出「乾卦」的精神修養當中有「農耕」的象也不乏關於的形容——繁體字的剖析是﹕從﹐既是(生肖屬龍)——弓曲着身體而行禮﹐古人造字成﹐可見下田耕種的功夫有着天一般大的學問﹐如今可現在公大也因制定周禮」的周公是農家出身之故
i)在跪拜前所行的「作揖」,如同雙手把握鋤頭的木柄准備往泥土上甩一樣。那是乾卦的第一根陽爻潛龍勿用,陽在下也」的表象,因為這條龍雖然具有陽剛的品質才德,但是由窮居下位,受到時空環境的限制,所以既不能展現自己的品質才德,也不可輕舉妄動,有所作為。古人在街上碰面時,相互行「作揖」禮以表示謙卑禮讓,而代表謙卑禮讓的「弟」字可剖析成「、丿(陰陽交匯時——日月合一成「明」=明心見性) 「弓」身「丿|(一甩手一立足)」——形成「作揖」!作揖動作象是農夫雙手把握頭開墾泥土,也象是「雙龍出洞」。
ii)蹲下以雙手呈現「人」字形方在左邊大腿上,然完全跪下來把左腳擺到後方,這時是乾卦的第二根陽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的表象:「這條龍已經脫離潛伏狀態出現田野地面,顯露頭角,有利見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的賞識」,剛好「人」字形的雙手代表「利見大』」,而「方寸寶田」中流露出由靜態轉成動態的潛在意識(起心動念)動作象是農夫蹲下來時,拉起褲腳到大腿部位。在口出佛號時,如同「一本(明明上帝)(叩拜到其他所有佛號)的景象。
iii)開始出佛號口令不敢心生妄念而叩首,那時是乾卦的第三根陽爻:「 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乾是自強不息的意思,是警惕,是語助辭「好比」是危險。手勢動作象是農夫蹲下土壤,叩首姿也象是「神龍擺尾」。
iv)拜完若干佛號,依然低頭禱告「愿文」,在這個階段需要具備十足的「誠意」,是乾卦的第四根陽爻——或躍在淵,進,無咎也。九四這個位次和九三一樣,也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懸在半空之中,處在這個位次的龍可以做出兩選擇,或者往上向天空飛躍,或者往下退居深淵,隨時進退,免犯過錯——對照在叩拜禮節上自我反省、捫心自問,若無愧天則可以選擇結束叩拜禮節(當下你的心性可獲得提,猶如向天空飛躍的龍一樣)、又可以選擇向上天表白並懺悔前疚而再繼續叩首(當下你的內心依然羞愧,猶如往下退居深淵的龍一樣)雙手相掐靠在鼻子附近禱告然後貼在拜墊上叩拜﹐手勢動作如同從頭部(頭部形如水果)、取出種子然後埋在泥土裡面(叩拜在拜墊上)也代表降龍伏虎(降服七情六慾)
v)叩拜完畢,身心輕了,這時正是乾卦的第五根陽爻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透過叩首禱告的禮節,已經暫且告一段落,猶如處在「神龍吐珠」的階段。有天眼或陰陽眼的人可看到叩拜者的靈光當下有如洗刷的天衣,恢复光圈(這「散發光圈」就是所謂的「吐珠」了)動作如同農夫完成栽種而準備從蹲着的姿勢起身,並把鋤頭拿起來扛在肩膀上。
vi)叩拜完畢,殊歸一本,安然無恙,乾卦的第六根陽爻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上九象這條巨龍向上騰飛,亢進過度,超過正常的情況,將會引來災禍,悔恨不已。《小象》解釋說,亢龍之所以有悔,是因為任何事物發展到盈滿鼎盛階段,必然會向反面轉化,不可能保持長久。修道人在結束了周公大禮的叩拜,往後平日還得自我提醒不可以重犯過錯,要不然就是「過度高傲的龍王」,日必定會有所悔。如同農夫雖然完成栽種工作﹐平日還得做好守護幼苗(栽培道心)﹐除去雜草(去除妄念及不良嗜慾)、施予肥料(參與班會讓本性吸收佛理)、提供陽光(到佛堂——老宫殿 接受佛光普照)、供應法雨(參與座談及茶會或懇親會,道親之間相互交流法語心得)等等功課﹐要不然則會變成亢龍有悔(悔恨)
由以上解釋,可知「周公大禮」的悔法門,是洗淨本性污染的日常修行功夫,也是平日「學修講辦行」功課的縮影,是給「未徹底見性」、根器較的肉凡夫「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方便法門,以洗刷自己心靈的磁場。但對有些根器較利的求道人來說,求道之稍得到前賢以真理成全,便懂得為大道拳拳服膺,對他們來說在求道的那一刻便已經「明心見性」了,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而還得再接再厲地融入叩首的心法中,沐浴在法樂中。所以說先得而的真理大道本來是能應合鈍利諸根的殊勝法門,重點只是在於秘密法信易修」(一般平等法的修易信」形成對比) ,但只要在「『信』的筋脈阻塞被打通並克服了並非與生俱來的肉食慾望以及他人言語磨煉之後,便容易修持了。
三寶心法」這一項修行法門,是歸整各教法門回歸本性的收元竅門。
歷史觀而言:因地理環境的關系,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演變出各種教門...... 但事實上這也是上天冥冥中早已經安排好了五教人的行跡都是根上天事先擬定好的劇本演的,是五行(先天五老)在地球上的各別分佈及使命流向。

青陽期——道家應運(迎合上古帝王的出家修行方式);紅陽期——佛家應運(迎合中古師儒的出家修行方式);白陽期——儒家應運(迎合現今民眾的在家修行方式)
道家:偏重修命不重修性
佛家:偏重修性不重修命
儒家:性命兼修

修行觀而言:
:修道家的功夫、持佛家的戒律、行儒家的禮儀,有如甘草合百味一樣。


經典觀而言:
佛曰︰明心見性  萬法歸一
道曰︰修心煉性  抱元守一
儒曰︰存心養性  執中貫一
耶曰︰洗心移性  默禱親一
回曰︰堅心定性  清真返一

這裡所謂的並非是要狂妄地將所有教門收容全部合一」以致最終統一為一個思潮(自古彌勒或其他佛祖都沒有這樣的統一中原的野心)﹐而是指五教的都是以(相當於佛家所謂的﹕一合理相) 「精神核心
老子的修煉功夫(相當於古印度的瑜迦)是可將道釋儒三大板塊重疊交集的修行範疇以下詳細說明...

4) 以「天命觀」而言——孔子的生修行照道家功夫易理
假若分析孔子一生所遭遇的三大災難,其實他的劫難與考驗也是可以濃縮並展現於修行人在「修身(克己)、修氣(復禮)與修性(為仁)」的三個修行階段上,其實這也是心性上應有的成長。孔子三大災難都吻合了「六度波羅蜜」的三個分布階段,也可歸納在「破除九相」的修煉功夫中。「九相」既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非法相、斷滅相、一合理相(絕對相)、實相無相(根源相)」。「破相」是指突破或破除內心在某種層面上的執着,以得到心性的清靜。
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而知之------是指上根之人(聖人),智慧的代表。在肉身是從喉輪(喉嚨)到頂輪(頭頂或「泥丸宮」)的部位。屬「無極」------上根之人安而行之,發揮「智慧與禪定」的精神
學而知之------是指中根之人(賢人),是誠意的代表。在肉身是從太陽叢穴輪(橫膈膜)到喉輪(喉嚨)的部位。屬「太極」------ 中根之人利而行之,發揮「精進與忍辱」的精神
困而知之------是指下根之人(凡人),是純真的代表。在肉身是從海底輪(肛門)到太陽叢穴輪(橫膈膜)的部位。屬「皇極」------ 下根之人勉強而行之,也能發揮「持戒與布施」的精神
 白陽道盤之三場大考
1戒律考:師尊(張天然祖師)1922年與師兄們受到祖師爺以「肉考」──由「日」(太陽神)為代表的濟公活佛來承擔這第一場考驗。
2官考:孫師母(孫慧明師母)1952年之受到官考,以「禁足頂劫」禁足頂劫=師母不忍見到眾道長及老前人一個個被臺灣政府拘留,而向上天表白「要關就關我好了!」并把自己禁足在佛堂內不出門以化解眾徒兒的劫難──由「月」(月神)為代表的月慧菩薩承擔這第二場考驗。
3智慧考:如今師尊、師母的眾弟子(白陽修士)將會受到「智慧考」,分得出真理的、真修實煉的才能過關──-由「星」(所有星宿)為代表的每一位修道人共同承擔這第三場考驗。

1)匡地遇難:以佛理而言這個修行階段代表六度中「布施」與「持戒」的功夫;以道家而言那是煉精化氣的功夫,由海底輪(肛門)到太陽叢穴輪(橫膈膜)的階段,屬「象天」或「皇極」。「匡」字「国」不成國,象有「破家亡」的危機,因此修道人需要煉精化氣、不使精氣外泄,需要布施愛心、修持戒律(不殺生、不邪淫為着手功夫),才能保得住「身心國土之安定」。相一般上是四方的,四方形在此代表「四相」,也既是修道學佛的最初階段中需要破除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且,當時是由於孔子的相貌長得象匡人的仇敵(陽虎)才招徠了考驗,關鍵就在於孔子的「相貌」──孔子簡稱為「子」,形狀象『』(古文中「」的意思)。招徠考驗、出亂子的是孔子「貌」的『相』(象)──演變出一個『』字(「豫兆」是象界天的現象)。『』是「我相」的濃縮字樣,是自古以來學道之人在外相上最大的仇敵(猶如陽虎是匡人的世仇一樣),需要以三達德「智、仁、勇」才可以突破我相(=克己。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是顏回和子路的巧妙安排下才使大家突破匡人的重重包圍、脫離了險境──孔子代表「」、顏回代表「」、子路代表「」,這正是三達德的配合!因此要煉精化氣,必須以六度中的前面兩項外圍功夫慢慢地向內修進,以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重重包圍(「匡」正是外圍的意思)。後來,與孔子失散的顏回在三天後趕到會合眾人。孔子則激動地喊着顏回的名字,說道:「我還以為你已經被殺害了呢!」顏回則含着眼淚回答道:「老師還在,弟子還未盡伺候您老人家的職責,怎敢輕易死去。」
    這失散的三天如果放大而言正是代表「青陽、紅陽以及白陽」三期末劫。「陽」既是「太陽」,代表白天,因此在這里代表「三陽開泰」,原胎佛子自開天辟地與   娘失散後的「三天」期數(三陽期的期數)。顏回後來的聖號是「聖」,在當時顏回在第三天會見孔子象三期會的求道人經明師指點、手抱合同如同「恢之心」的表象──顏回代表或復卦十二地支「子」的部位;孔子簡稱為「子」,代表「赤之心」;兩師徒心心相印而激動地互相擁抱代表白陽期的「合同、子亥訣」,如今得道之人手抱合同恰恰是與歷代祖師心心相印!──-若是對易經感興趣者,可參考「復卦」的卦象含義以學習破除我相(需將「自我」置之於死地而後生)。
    簡單來說,其實若要做到「煉精化氣」的功夫,關鍵也在於「恢復赤子之心境」,克制自己的情緒與欲念,以達到孟子所謂的「富貴不淫」的修為。這便是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與壽者相」(欲界天的形象)的初步修為了,必需學習犧牲(尤其要把自我的執着舍棄、本着無我的精神行布施於外界)與「克己」(克己:實踐持戒──無我的曙光初露)──這不就是六度中的「布施與持戒」嗎?

的欲界天,孔子以「困」字來描述───困而知之的人,是屬欲界天的人。 
2)伐壇削跡:以佛理而言這個修行階段代表六度中「忍辱」與「精進」的功夫;以道家而言那是煉氣化神的功夫,由太陽叢穴輪(橫膈膜)到喉輪(喉嚨)的階段,屬「氣天」或「太極」。 
    「杏」是「困」中的木脫出有形肉身的限制──「木」字在「口」上、「在匡匡之外」,象脫出了欲界天而達到色界天。
    孔子在宋國把一棵大樹(杏樹)用作為「杏壇」,並在樹下演習禮樂。由於孔子曾經在聽說年紀尚輕的司馬桓動用大工程為自己建石槨後而私下批評他越理的行為,所以被激怒的司馬桓便加以毀謗,想要將孔子逮捕及殺害、並把孔子的思想教派趕盡殺絕,以泄心頭之恨。不料孔子一行人卻早已得知情報而事先逃走了。當司馬桓等人趕到時,發現孔子及他的門徒卻已經不見蹤影,撲了個空,抓不到人 ………這是其中一個說法。
    另一個說法是:宋國是孔子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孔子年輕時還曾來此地學習考察殷商禮制。但當他此番怀著一腔的政治抱負重到故地,他卻沒有受到在宋國君臣所給予的那种禮遇。不惟如此,師徒們還遇到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災難。 
    孔子聽到宋國的司馬桓為了死不朽,命令工匠為他制作石槨,花了三年時間還沒有做成。對此,孔子批評說:像這般生活奢靡無度的人,死了還是早一點爛掉的好。
    不知怎么回事兒,這話傳到了桓魋的耳中,他決定動用武力教訓一下孔子。 
    當時,孔子師徒常在一棵大樹底下演習禮樂。一天,孔子正和眾弟子進行講習,桓帶著一伙人赶到,不顧師徒正聚在樹下,他便指揮手下砍伐大樹,并且揚言要殺掉孔子。面對這种凶惡勢力,孔子十分從容,在起身離去時,弟子催他快走,他自信地說:上天賦予我品德,桓能把我怎樣呢?(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為了避免再惹起意外之事,孔子換了衣服,裝成普通百姓的模樣,將自己乘坐的馬車交給弟子,眾師徒混在南來北往的百姓中間,匆匆地離開宋國。而且,師徒們改變了原定去陳國的南行路線,打算出宋國國境轉向西邊,取道鄭國,赶往陳國。 
    孔子在這所說的“上天賦予我品德,桓能把我怎樣呢?”(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所謂的“天生德於予”的“德”正是指“結合忍辱與禪定(定忍)的德行及功夫”。只要有忍辱與禪定的功夫──-定忍,對方是不能“拿你怎么樣”的(桓其如予何?)。可代表4050年代當時修道人的「天敵」——官考,恰如司馬桓是孔子的「天敵」一樣。隔了兩千五百多年後,孫師母(水精子——也和孔子一樣同屬一個古老的合靈體所分化)又應着雷同孔子所遭遇到的卦象而受到考驗司馬桓「桓」是「壯大」的意思,剛好代表「大壯」卦,是煉精化氣的初步階段,意味着陽氣在體內慢慢地囤積起來。「大壯」卦正是人體背後的部位,十二地支的「卯」。被砍倒的是「杏樹」,把「杏」字砍斷頭部(根部)成了「否」字,否極泰來的「否」卦,正是人的喉嚨部位,十二地支的「申」。砍斷大樹象「斷滅相」的煉就,修行人的心性在這個「煉氣化神」的階段需要在「法相」與「非法相」之間掙扎及接受磨煉多時,才能達成「斷滅相」。

孫師母在五十多年前(1947年至1949年期間)早已指示當時的老前人們把道轉移到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地方,「大道的命脈」。孫師母在世時,以「隱」(隱退)為德,好比是「」卦的卦象,象「隱退」──是「逐月」二字的結合,意味着把「月」(月亮之神=孔子=月慧菩薩)給「逐」走(趕走)一樣。因此,孔子被司馬桓「逐」出宋國,也是一個定數,因此象「近代的官考」的司馬桓可說是孔子(此卦象如今則以「孫師母」為代表)的「天敵」。而「」卦也正是人臉上丹田的部位,十二地支的「未」──禪定的着手處,「六度」的下一步功夫的開始。
簡單來說,其實若要做到「煉氣化神」的功夫,關鍵也在於「恒守中庸之誠意」,把持應有的理智與誠意(誠則感天應地),以達到孟子所謂的「威武不屈」的修為(遇上考驗時不屈就於不合理的外在壓力,適度地向天禱告而不完全依賴天助,自助之又不落於「頑空」)。這便是破除「法相、非法相與斷滅相」(色界天的形象)的深入修為了,必需經過長時間地自我調整內心、學習承擔(把自我的尊嚴忘卻、忍辱於磨難中)與「復禮」(復禮:精進與好學、並且虛心地把一切成就歸向他人或上天──無我的進一步提)──這不就是六度中的「忍辱與精進」嗎?
的色界天,孔子以「學」字來描述───學而知之的人,是屬色界天的人。
3)陳蔡絕糧: 以佛理而言這個修行階段代表六度中「禪定」與「智慧」功夫;以道家而言那是煉神還虛的功夫,由喉輪(喉嚨)到頂輪(頭頂或「泥丸宮」)的階段,屬「理天」或「無極」。      陳國代表人的額頭,蔡國的「蔡」是「龜」的意思,因此代表「鼻子」(鼻子在五行中屬「金」,而「四大靈獸」中的「龜」正是屬「西方庚辛金」)。孔子等人被困在陳國(額頭)與蔡國(鼻子)之間 ───眉心上丹田之處!在那孔子與弟子遭受「絕糧一周」的厄運。「陳」的部首是「」(阜),既是「耳朵」,耳朵屬於先天八卦的「水」,水既是「河」;「東」與「冬」同音,可以取代簡筆字的「圖」(图,「图」字中有「冬」)───因此,「陳」字代表「河圖」(先天八卦)。而「蔡」既是「龜」的意思,所以代表「洛書」(後天八卦),相傳洛書是發現於大龜的殼上的。「額頭」代表陳國,也是「先天智慧及精神糧食」的象;「鼻子」代表蔡國,也是「飲食及生活需要」的比喻。由此以真理來分析白陽道盤將來的時局,便可以知道,將來道盤第三場的「智慧考」也是「上天要修行人在精神糧食與天生活之間作一個抉擇」──而「絕糧」則意味着「將來上天收回天命,大道止渡」的危機或考驗:「絕糧」或沒有糧食代表「不再有天命真傳、心法真傳及道統真傳」這三樣精神糧食的供應;「一周」則代表「明師右手一點玄關竅時所劃出的天無極圈,以及左手一蓋之前所劃出的天太極圈」,「一周」在形式上既是「一圈」,不一定是指「七天」的時數。將來的考驗也多半是圍繞在「理性」(先天八卦)及「感性」(天八卦)兩項之間的抉擇,以考驗智慧。
吳王夫差的「吳」是上「口」下「夬」───「」(正方形)在「夬」的上方,意味着「(後頸項)的上方──剛好是處在後腦的部位,因此夬卦上方正是代表「後腦或小腦潛意識的我執、我見及欲望」。吳王夫差攻打陳國剛好代表「後天(後腦) 的我執」蒙蔽了先天的理性智慧,使靈性分不清是非對錯。當時孔子的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幾乎沒有辦法再行走了。這時,孔子卻有閑情彈奏一曲,使得一些不 知所以然的弟子大惑不解。這樣的畫面也流露出孔子的「禪定與智慧」。可惜的是,淘汰最多人的也是這一場的考驗(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歷史又再重演了,所不同的 只是其他四教聖人的弟子如今在白陽的末場中也有份參與、以及求道時的「龍天表」依然用孫師母的「名號」辦道從而代表「水精子穿越了時空(化身為孫師母)繼續帶領眾弟子經歷這一着白陽末場的的第三場考驗」──又或者:說孔子不死的精神生命在孫師母身上得到了延續,然後再引領大家重演雷同的使命劇本。但關鍵在夬卦,既是「抉擇」的意思,在天理與人情兩樣中作一個慎重的選擇。

莎士比亞在他的名著「愛的徒勞」第一幕有說:飽了肚皮,餓了頭腦(小說人物的臺詞)。的確如此,世人若是過度照顧肉體的膳食飽暖(飽食終日),難免會使精神上得不到應有的滋養。然而,求道、修道正是為了補足精神上的需要,滿足心靈的饑渴。
    簡單來說,其實若要做到「煉神還虛」的功夫,關鍵在於遇上任何逆境時也能「常生安命之樂念」,常流露菩薩的定見、智慧與悲愿,以達到孟子所謂的「貧賤不移」 的修為(不因各種困境而舍棄修身濟世的本分或職責)。這便是久經磨煉後破除了心法的「絕對相與根源相」(無色界天的形象)的極深入修為了,必需在種種惡劣 的考驗中接受磨煉、學習定見(把自我的狹窄范圍放開放寬以致含蓋大宇宙、讓心性禪定於各種煩惱中而不覺得煩惱,內心常生法喜)與「為仁」(為仁:力行菩薩本愿的超智慧───般若,無我的最高)──這不就是六度中的「禪定與般若」嗎?的無色界天,孔子以「生」(無心之性)字來描述───生而知之的人,是屬無色界天的人。
由以上的理解,也可知道孔子的一生修行都是在貫徹修道的「易理」(易經中的至理)給末世的白陽修士作見證的,不愧為有遠見的永恒至聖先師。

由此可知真道心法貫穿三教,乃是渡世殊勝﹐如此觀照可讓信心建立在「至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