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9, 2014

前世今生的鐵證(二)——五官留型善心存

左圖為張璽(王常珍)右圖為黃木錦先生(1960年出生),是前世今生的對照——轉世五官没有多大改變,只有臉形由「國字轉化成椭圓臉,五官既是「内容」,框好比「容器」,容器可以輕微改變,但五官的大部份特徵以及分布比例,没有多大變化。其實研究「前世今生」,有時除了對照相似度之外,還可以從當事人的性格、職業、個人所造業以及名字或外號,作相關性的串聯式分析,即可印證前世今生。
靈既是,魂既是,因此性只不過是被「凝固或「固定、停留、困空間的生命體,有着獨立的思想意識(記憶)、基因密碼以及生命能量(火候或『福德性』)
簡介:黃木錦先生其實也是道(屬於發一組崇德單位),祖籍中國紹興,年幼便跟隨父母到越南生活,有些弟妹是土生土長的越南華僑。他透露在十多年前便求道了,只是因個人工作因素而至今尚未清口,他多位弟妹中有一妹一弟是高级班講師、以及講師兼壇主。黃先生與後學 (屬於興毅組單位) 因辦簽証之因緣而相識只有3年的時間。後學近來在研究「前世今生真實案例」之餘,「找」到了他的前世。今世求道後十多年以,他雖未清口,但是從事會館活動已有多年,從而發揮他樂善好施的精神。前世姓璽,今世除了在會館中服務之餘,也兼職簽証的工作,「現代的『簽証』既是「古代的『
講師講道時,若有提到「五福臨門」中的「,也可引用以上這真實的案例講解——相論中的「質能不滅定律」既是指「能量可以轉化不同的形態,但它的質量不會憑空消失」魂也是一樣,轉世「父母的後天遺傳基因」可以改,因此框有所(能量轉形),但是本質(善良的本性),也即是「靈性、靈體的「一貫思想、性格、所造業」,有時(在没有特殊外力——『業力、愿力或外在佛力』——的干擾之下)是不大會大幅度改變的,那是可供轉生作證物的靈性胎。由此可知,只要掌握了某種靈修技巧,是有可能憑着「靈性胎、順着靈性的轉生脈絡、順藤摸瓜地找到或串聯起多世的輪迴轉生的。在講解「五福臨門」中的「時,可以作結論說: 的心、善良的本質不變,若在多世輪迴後而質的「氣質」,不是質(良心本性)。

以下是越南中文報章在昨天(20141228日)所刊登的、黃木錦先生受頒「優秀華人獎」的篇幅道。



Tuesday, May 27, 2014

因果輪廻的旁證(三)—— 華夏古卷早有因果論

()承負對比因果報應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Inherited Burden” Doctrine and Retribution” Principle
道儒古卷中承負的蛛絲馬迹
有學者認為,作為《太平經》基礎理論的承負說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善惡報應,繼承漢代(西(公元前202~公元9) (公元25~公元220) 兩個歷史時)之前中國本土的善惡報應思想;二是對漢代社會危機提出的一套解釋系統,此與災異論的盛行具有重要關聯。前者為《太平經》對下層民眾進行宗教教化準備了前提,後者為其政治改良方案的提出鋪平了道路。尤其後者,對兩漢之際不同派別的道教運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進而深刻影響了後漢之政治變遷。
「承負」教義重要觀念,和「因果報應」類同,是——先人的善惡報應該由其後人來承擔。這種觀念流行於早期道教之中。如《太平經》中有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意思即是先人犯有過失,積聚成多,報應於後人﹔而後人無辜受報先人之過,就叫「承負」。同樣,若先人行善積功德,則後人就會報應受福。所以有力行善反得惡者,或有力行惡反得善者」,都是承受先人的行為所致。《太平經》中並說,天為承負之災四流而憂, 於是天神使天師陳示天書,傳道度人,只要信奉「真道」,則「承負之厄小大, 悉目除矣」,就能斷承負而登仙。道教的「天道承負」說與佛教所說「因果輪迴」觀念,經過交流及相互融會後到了唐宋時在民間影響甚大。
1《孟子·離婁篇上》——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 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而今本《尚書》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huàn。」孔傳:「逭,逃也。」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和他商議嗎?他們對別人的危險心安理得,從別人的災難中謀利,把導致家破國亡的事當作樂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議,那怎麼會有國亡家破的事發生呢?從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了說:弟子們好了啊!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是孟子引述尚書《太甲》篇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或許尚能逃避而得僥倖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要自行承擔惡果,是無法逃避的
天道承負」之說錄於《太平經》並盛行於公元130年左右——干吉把《太平經》傳授弟子宮嵩,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宮崇上獻《太平經》給朝廷,不為所用。其後,襄楷兩次向朝廷呈上《太平經》(第二次是166年),希望拯救天下的危亂。同時《太平經》為張角所有,他借用此經招聚信眾,創立太平道;說在六朝時,天師道認為《太平經》乃老子所作,傳授干吉天道承負」的概念與孟子所引用《太甲》中所提及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同出一轍!
另一方面,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 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 ​​最早翻譯且傳入中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攝摩騰(?年~公元73)、竺法蘭(生卒年不詳)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由此可知,早佛教從印度入中之前,在國人的信仰領域中就流甚久有類似因果循環的、道家原汁原味的天道承負」概念。所以,不妨向身旁的朋友建議無須先入為主地認為輪廻之說是佛教原創,也無須褒此貶彼地認定是某宗派把輪廻之學說發展得較精辟的,那無疑只會落個無謂的門戶之見及口舌之爭而已。需知自過去5000年以來,人類文明(無論西域或中原)才從蠻荒的混沌意識中漸漸成熟,在人類智慧尚待開發之餘許多智慧學說也未成氣候,也難以完全灌輸給百姓明白並接受。下面對承負」觀念之由來作更深入的探討。

2在比《太平經》更早的《黃帝陰符經》中就有提到:「天發殺機,斗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殺」在此是「更除、更替、廢舊迎新」的意思;「機」既是「即將變化的事物所投射出的徵兆、迹象或寫照」。指:倘若上天欲改革天運(平均每隔2160年更換一年次星宿天運,天運的更替對應於地球上的人事變遷——天顯象,人作用),必先顯發斗轉星移之徵兆(地球的地軸轉移傾向新的星宿作新的春分線歲差指標,而顯現到人間相應或有群英死後被封神以取代舊有的值星,有如封神榜中的封神,天界因着人間的改朝換代而廢舊迎新,但值星神的更替一般上不容易被百姓所知曉);倘若大地欲更除生物(例如大地震、海底或陸地的超級火山爆發),必先顯發龍蛇起陸之迹象(罕見的地震雲(龍)、蜥蜴或蛇之類會露出地表,又例如看到或捕捉到「地震魚(又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是海底地震的前兆);倘若人欲改朝換代,必先顯發天地反覆之(人世間將預先顯示动蕩不安或暴戾的局面——墨子說:國之將亡,必有七患——1國防之患:不修國防大興宮殿粉飾太平;2外交之患:大敵當前外無盟友孤立無援;3財政之患:分配不公鋪張浪費窮盡民用;4內政之患:仕皆漁私修法禁言不問國是;5國君之患:閉門自大標榜先進坐以待斃;6團隊之患:用人不當小人當道離心離德;7政權之患:民無食用國無賢能賞罰失威)。倘若人間的改朝換代和天運的星宿更替是同步進行的,那麽這改革既是契合天意、順從民意的,必能「萬物的造化都有利於您奠定偉大功績的基礎(萬化定基)」,也既是說「由於能和上天感應產生共鳴,在萬物造化的助利下奠定了基础,使得所打造的江山更能够持久」也因此,武王興周滅紂常被世人視為奉天承運的,也因為後來周朝施行仁政,皇室才得以享有800多年的江山,是中國歷史最久遠的王朝——由此可引伸出天命之說,但不在此提及。



磁波學理論加以比擬,假設您是一位國先驅」,也姑且把每一段個別的天運(宇宙脈動)分成「元、亨、利、貞」四小階段。在上圖中代表您所開啟的新朝代興衰週期的頻率(密度較高的紫色內頻率)和代表宇宙脈動週期的低頻率(虛線的外圍頻率波動)做了個完美的融合,兩串頻率在此是同興同衰、是共鳴的。根據上圖的舉例(當然現實生活中的朝代頻率不可能這樣平均與完美,這只是假設性及簡單化的比喻)一連串的朝代興衰的週期頻率中有9個週期(代表九代君王的政治生命的週期),也既是分成九小階段而融入在第一波的宇宙脈動週期(從「元」到「亨」的階),這等於是——在這第一波宇宙脈動的天運中,所要興發的新朝代預計可傳承9代皇朝,可以和宇宙脈動從「元」到「亨」的前半段天運同感同應、同興同衰,相互共鳴,而您當下也才能借着相關的優勢(能契合天時地利人和,並廣泛受到支持)而從群雄中脫穎而出,建立豐功偉業以奠定的江山...。當天運再跨入後半段的宇宙脈動後(從「利」到「貞」),您後代子孫的步調假使依然秉承您的思維體系、沒有變調變節(只不過是支持者變少了,好比頻率的能量弱了),但第9代皇朝的N代子孫所處的衰敗期的步調頻率依然是和宇宙脈動頻率是沒有脫節的話(依然符合天意)(那麼恭喜)許第9皇朝的江山在面臨嚴峻考驗時,依然沒有「變天」跡象——這是因為「利」的階段正是「秋」的階段,須要進行收割、把代表好品種的稻麥儲藏並篩選淘汰代表壞品種的麥糠(這朝代的瓶頸也是上天降考的時刻)。然而,可能在突破了瓶頸之後,又再以另一段新旅程碑來延續的政治香火(這樣一來的朝代仍能從第9代皇朝再傳承到預計的第18代皇朝的N代子孫),以此類推...。這才叫做「天人合發,萬化定基」,而且完全地符合這一股宇宙脈動「元亨利貞」的週期!假如趁着後半段宇宙脈動的到來(從「利」到「貞」的階)且第9代皇朝的聲勢轉弱時,又有另一股聲勢及能量更大的外力慾把9代皇朝的N代子孫推翻、而偏偏那又是另外一種密度不同的聲音(秉持着不同思維及理念的民族)、卻又能夠完美地融入新的、未曾變調的後半段宇宙脈動的話(從「利」到「貞」的階),就等於說的家族皇朝氣數已盡、而且是上天欲滅您第9代皇朝的衰敗皇脈,好讓另外一批人接班;如若不然者,那另一股外在的勢力很可能還未成氣候、或因施展不出威力而不能持久。但其他有可能的變數是:第二波的宇宙脈動週期(同一段天運的後半段——從「利」到「貞」)已經變調了, 並且是以另外一種密度頻率展示的,那也就未必能迎合子孫原先的步調了(指「更新的天運不利於那個時段的子孫並準備淘汰他們」,好比當內頻率因週期不符合外在的主導頻率時,會被部分抵消掉、失真甚至最終完全消散)。因此到了那個階段的運勢,就取決於子孫所守家業之衰敗的或然率以及衰敗程度了,情況可以比擬作現代人「往輪盤中擲骰子的得數率以及所壓賭注的數量」一樣,只能靠那個時段的子孫們自求多福了。但重點也在於您這位邦建國者本身不宜犯下太多過失、不宜失去太多分數(假設失分太多,與思想對立者或意見分歧者會趁機加以挑釁,或處心積慮地策劃推翻您的政治文化及操作方式、或您的後代所傳承的家族策略)並遺留首尾給子孫收拾殘局,以導致子孫間接地受到拖累,因此明智的人總是對當下所下的每一舉棋子都額外地小心斟酌,每時每刻都戰戰兢兢。講到這裡,這又和現代勉勵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注意你的心念,因為心念造就你的行為...」等等的嚴謹思維在意義上有何不同呢?(答案是:當然一樣。)只不過「主張『言多數窮』而僅用『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八個字加以詮釋」的道家古卷文言文語法確實考驗着讀經者的理解能力及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哦。以上大致上就是智慧高超的古人透過長期的經驗累積所形成的「承負」概念了,是建立在幾何學上的一種業傳承」的客觀邏輯與構思——而第一代開運者本身的素質與德性就早已經決定了能把家傳祖業流傳多久。也可想而知何以古人總千方百計要「契合天運——迎合天時、地利、人和」才更能保得住江山的氣數,因此「承負」觀念絕對不是迷信。
在《太平》中有提到天道循環,十世一周,因此十世祖以前的過失,均歸十世祖以後的子孫們受罰。」又說:「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相及」。《太平認為「人的承負是根據社會等級地位的差別而有時間長短的不同倡導為人先祖父母,應當為後生想,勿犯過失,可使子孫免除承負之厄。」古時帝王被稱作天子,地位僅僅次於上天(玉帝)。而根據北宋邵康節所創的元會運世的計算宇宙的歷史年代的單位,宇宙壽數大概是129,600年一大循。假如把上天加以「擬人化,也就是說:一輪的宇宙主宰的天命氣數13萬年左右,並無違反《太平》有關帝王(遺罪)三萬歲相流。然而,佛家所主張的成、住、壞、空是宇宙生滅的一種自然規律;而道家則是把宇宙「擬人化了,並推算出這位宇宙主宰所「承負業報子民所不同的是,此『業報的種子』是地球上廣大衆生普遍所種下的,而不是宇宙主宰本身所種以及祂在位的大略時限(宇宙興衰之循環),從而推演出「帝王承負子孫三萬歲,臣承負子孫三千歲,民承負子孫三百歲」這類法。廣義而言,宇宙興衰之循環有它的定數,而那決定於地球上廣大衆生所造共業之整體輕重;狹義而言(把焦點縮小到一個人的個體),個人家族的興衰也決定於自家所造業力之輕重,但看是福澤或禍及子孫之多寡而已。但古時修行人視自己或他人的前世因緣果報為個人隱私或機密而(於對他人隱私的尊重)較少提及,因此在没有必要時不隨便泄露,若慾泄露又得考量會不會影响當事人修善改變陰性宿命的決心、引發無謂的變數。又因為古時知曉輪廻奥秘的得道高人多是有道明君或帝王身邊重臣(道中的說法是:青陽期道在帝王將相),重臣們辭官回鄉後又當起了隱士(也為了提防泄露國軍機密之故),因此在漢朝以前中國百姓不易接觸到得道高人所研發或推展的緣果輪廻轉世之具體學說和教育。但並不代表在漢朝以前中原未曾發生過「人畜輪廻輪廻轉世之案例,更不代表研修道家心法的古修行人不精通輪廻報之理。
3《黃石公素書》第一章 原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道者,是天地為萬物設定下的自然準則。字可字理解,是種在心田中的精神糧食, 人之所蹈字相呼應(既是步行、所走過的路、所造過的業),是萬物萬象的根由(業的種子=降生的緣由=起源),因此在求道儀式中明師開啟求道人的玄關猶如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把稻種(道種)種在心田中,把本性(道的種子=佛性種子)歸還肉身主人,然而卻又使得萬物 (眼耳鼻舌身意手足) 都體察不到(=本性=稻種)的存在與由來——為之治(從心出頭,好比稻苗的發芽抽頭,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因此無須費心造作及刻意賣弄小聰明)字也是就是字,是所得之因果報應的縮寫,所種何因,即得何果,使得萬物(眼耳鼻舌身意手足)最終都能自食其果、得嘗所愿,得道後進而修道可成就道果,六識可轉化成六通(六種神通=得到其所欲的究竟解脱)...。由此可證明黃石公在推行道家的修煉功夫之餘,也在教育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得惡報唯心論真理。因此,老子的《道德經》,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勸人力行諸善、莫造諸惡為入門,而最終超凡入聖的一本神聖經書!這不正是道家古卷早有因果的最佳論證嗎?
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卷一··大禹謨》中記載有四句十六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當初,堯帝把道統授予舜帝的時候,所嘱咐的心法只有允执厥中四個字,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面向是:太平盛世,百姓們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人們就算犯了過錯都懂得劃地自囚,自我反省,人心非常善良,因此以厥中四字作時的治世明言已足够受用。後來,舜帝在把天下禪讓給禹帝之,人心已經開始(所以也才招致天災水患之懲),舜帝因此將四字衍繹為四句十六字真言嘱咐禹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義在於提醒:人心非常危險,應當善加管理、好自為之;道心非常玄奥微妙,應當恢復及保養(既:萬法萬態唯心所造,一切都是自種自收、自作自受),理當精細和專一地使用「道心適當「它的中庸妙道當時,鼎盛春秋,統治者就是憑那十六字真言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日成了後世的佳。在堯舜時代,中國早已流傳有畏懼因果唯心論
5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道德經》第七十三天網章中有云:「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勇於敢,逞匹夫之勇,則容易橫死。勇於不敢,考量再三,則能存活。這兩個同出於勇,卻有殺身之害與存活之利的差別。天有不測風雲,老天爺的好惡有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所以聖人在做決策時,考慮的就更加仔細。為什麼沒有人敢違抗老天呢?因為祂不與人爭,人們卻爭不過祂,不說話但大家都知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祂無所不在不請自來。天道治理萬物,看似寬鬆,卻實在是設想周延。天網是這麼的遼闊,雖疏鬆卻不見失漏
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經第三十一章中有云:「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兵家之法,是不吉利的(銳氣),凡有生命的或者會討厭它,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不以它作為精神寄托。(古人以左手施予食物或獻禮,因此左手代表仁慈;以右手握兵器殺生傷人,因此右手代表不仁。)而君子在生活中以左手所代表的仁慈為尊貴,而兵法家則以右手所代表的不仁為尊貴。兵法家的(銳氣)(有如阿修羅的好勝好戰),不是君子應有的習氣(能量場或),逼不得以為了自衛才把銳氣使用出來,但也講究淡薄為上。好勝而没有仁愛美德的人,為了吸引别人的崇拜,以殺人為樂。這類以殺人為樂的人,則因為不存有仁愛之心,常在人世間無論去到哪裡都得不到和諧而不能得志(也因無形中有業力纏身之故)。想要常遇到吉利事情的人,就會選擇崇尚「左邊」之道、以仁愛和諧為人生目標;想要常遇到不幸的事情的人,才會選擇推崇「右邊」之道、為了自我滿足而做不仁道的事。偏將()都守衛在君主的邊,上將()則守衛在君主的邊。講到以喪禮的處理方式,殺害了敵軍人命的群眾,理當為受害者悲傷哀泣,即使打了勝仗,也應用喪禮去處理戰爭中的事情而不能用處理吉事的禮儀去處理,那是對敵軍的死傷而生發「同理心」
由此可知,忍辱重、委屈小我在周朝皇室中當一位圖書館館長的老子,向伊喜所講述的五千句《道德早已記載了勸人生發同理心的因果報應教育,而《列仙說老子出生在殷朝,時代甚為久


()印度教我合一對比道家的「返本」
大略介紹古印度教的時代:吠陀時期(大約1200 B.C. ~ 800 B.C. or 600 B.C.)分為早期及晚期,古奧義書屬吠陀晚期。古奧義書年代之確認有其困難,但一般認為古奧義書之時期大約為800 B.C. 600 B.C. ~ 300 B.C.,而新奧義書則為300 B.C. 以後所成立者。一般所稱之奧義書即指古奧義書。古來印度學者傳統上只認定10種古奧義書(依序為Īśa, Kena, Kaṭha or Kāṭhaka, Praśna, Muṇḍaka, Māṇḍūkya, Aitareya, Taittirīya, Chāndogya, Bṛhadāraṇyaka and Śvetāśvatara, 這是由於後世一元吠檀多(Advaita Vedānta)學派大哲學家商羯羅(`Saṅkara, A. D. 788 ~ A. D. 820)曾為之寫注所確立。但近代歐洲之印度學學者主張古奧義書有十四種,並將之分為早、中及晚三期,主張早期古奧義書早於佛陀(Gotama Buddha, 565 B. C. ~ 486 B.C.557 B. C. ~ 478 B. C., 而中晚期則大約與佛陀同時期或在佛陀之後所成立。在體例上,古奧義書為吠陀詩頌之最後部份,故又稱為吠檀多(Vedānta)。古奧義書由不同時代不具名之多數思想家編撰所成,因此,多種不同思想並陳不一,但沙門名稱、沙門思想或佛陀、佛陀思想並未見於其中。
吠檀多唯心主義哲學中可規整出3個重要的概念——梵﹑我﹑幻。 3個詞最早出現在《梨俱陀Ṛg-veda》﹐但它們的哲學內涵和在哲學上的相互關係到了奧義書時期(西元前600~ 500年間)﹐才漸漸成型、漸漸比較明確化及系統化。根據奧義書﹐萬彙生化的本源﹐主導生命演化動力,物質宇宙成形基礎:是個别的靈性﹐本來和是不可切割的部分。二者的關係﹐猶如水滴與水源。這就是說水滴來源於水源﹐與水源同體同源﹔出源於﹐與都屬同一個本體﹔若通過修行而達到梵我一如(梵我同)Brahma-atma-aikyam﹐即可不生不滅、無去無來、恆新恆舊、常存永在」則是梵我本體以外的幻現(道中以「三我法語」而言「假我(肉身的我)」;「真我(靈魂的我);稱「真(個體的靈性本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幻現為主觀世界﹐產生生物界的生命﹐即個我個體靈魂﹔一是幻現為客觀世界﹐產生非生物界的物質現實。然而,生命卻受著行為與輪迴的束縛﹐儘管這些束縛也都是幻象。幻畢竟是現象﹐虛妄非真﹔梵才是本體﹐如理實在。眾生惑於無明(原初妄念) 認假為真﹐視苦為樂﹐以致隨業流轉﹑輪迴不息。然而﹐一旦了幻歸真﹐合我於梵﹐證悟絕對的大我﹐則生死頓止﹐永獲解脫。 ...

以上所指「造化物的『梵』」在道中作「老」,因此道中所提及的修道多時而功德圓滿後,靈性將來返本還源、歸根認 」也正是以上所謂的「梵我合一」,意義上毫無差别。「梵」字的剖析:左「木」是「陽木」,代表「樹木」;右「木」是「陰木」,代表「從樹木中釋放出的負離子」(現代人講究黎明到樹林中散步以吸收對健康有益的負離子,由此可以想像為何古人總愛在樹木底下打坐,原因是為身心提供更多的活氧負離子,好讓精神舒爽),「雙木林」在此代表儒家所謂的「仁」;底下一個「凡」字,既是指「人人的凡軀」——所以「梵」字是「修行人的凡軀流露出以『雙木林』作象徵的『仁愛炁場』」。「梵我合一」或「返本還源」既是如此。


()另解出生入死——修持真道除承負

1)九宫解讀道德經》——走出文字的霧區
輪迴的思想最早見於梵書,在古印度婆羅教經典奧義書中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善報較多者)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惡報較多者)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眾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癡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復流轉,輪迴不止。

然而,輪廻受的緣由然是因個人的「業、業、——三所使然。但是,以原始道教的角度而言,一個修行人能否從累劫輪廻轉生中得以解脱,取决於「有否經過『反思正念』的修行過程而證得『煉神還虛』或『忘我忘法』的境界」(也既是佛家所主的「『我執法執』中解脱出來」)而不受「七情六慾」所牽,日久功純、即歸純便自然能擺脱凡業枷鎖的束,進而超凡入聖——既是古印度教的「合我於梵、頓止生死、永獲解脫」。(固然,每日實行「三省吾身」以懺悔前疚是例常功课,但那只是「治標」的功夫,而「返本還源」才是「治本」的功夫,可把所行功德透過「無心無為」迴嚮給冤愆業障才堪稱「功德無量」,相當於現代人常講的「發揮『無量之網』的作用力」。)而個中的玄機奥秘也可以從老子所喻的「攝心生法」探究或領略出一些端倪。
《道德經》第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無所投其角,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從原始古卷的爭議中所規整出來的文字是:「生之(馬敘倫曰:說文無』『二字,蓋』『本字也。庄子至樂篇道徒,即道涂也。此字蓋如字讀)什有三,死之什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哉?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嚴本作)虎兕,入軍不(嚴本作』;老子古本當作,言不恃甲兵之備也。』『音近,后人改,非古本矣。)甲兵。兕無所其角(有古卷另附: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哉?以其無死地()
出生入死。白話注解:人與萬物一樣,凡出生於世,就有死去的一天。可是人生存在生與死之間,可分為三種:
生之徒。十有三。白話注解:第一種人,是孩提時代到青少年的成長年齡,這種比例,在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也可理解為「這種比例,人生十分之三(十之有三) 的前端」)
死之徒。十有三。白話注解:第二種人,是老年,將死的年齡,也是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也可理解為「這種比例,人生十分之三的端」)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白話注解:第三種人,是在中年、更年的時期就轉向死亡的人,像這種人,也是十個人當中,佔有三個(也可理解為「這種比例,人生十分之三左右的中年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白話注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他嗜慾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謀求衣食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歸向死亡之路了(而這種人也因嗜慾太重對修行養生之道不感興趣、或不得其而入)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白話注解:聽說善於攝生(養生) 」的人,由於不殺生,所以在地上行走,也就基於因果關係而不會遭遇兕虎的傷害,入於軍戰不會受創甲兕牛無所投入其角,老虎無所使用其爪,兵甲無所容受其刀。何故呢?是因其無進地。(若以先天解而言:此虎是指「七情(在此尤其指向「色慾」)」或「食肉的嗜慾」,「虎無所揩其爪」是指「七情及口福之慾傷害不到你的色戒葷戒」;而兕是古時犀 牛形的盛酒容器,在此代表「酒隱」,「兕無所投其角」是指「犀牛形的酒杯引誘不到你破酒戒」;「兵無所容其刃」是指「自身不存有兵法家般的銳氣以抵消掉你 自己身上所秉持的和諧心念」---整體而言,既是指:善攝生者清心寡慾,不酒葷、不淫亂、不存殺念歹念,有如現代修行人所修持的「五戒」。「以其無死地」是指:因為他已經没有「死穴」了,既是孟子所言「仁者無敵」的意思,幾乎已經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考倒他了。也可以說:因為他已經不必困在「五氣凝聚之處(九宫正中央的死地)」受試煉了(不必「卡」在「煉氣化神」的境地),已經可以推進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地——既「煉神還虛」的境地。因為在這裡是在講「『善於』攝生者」,是指「煉就一定火候的高人」。)
以上是一般解經者對老子這一章句的解,既是把「出生入死」一詞體現為「一條直線形的道路過程,而『出生』是道路三分之一的最前段落,『入死』是道路三分之一的最段落,之間的中介則是稱作『中年阶段』的黃金年華」。
不過這樣只能片面而未能全面地解個中的修行、也未能引領讀者一窺道家以「攝心生」煉就忘我的竅門全貌。而且,「出生入死」一詞若以「九宫圖」解則不是「一條直線形的路」而是在玄機之處分出兩條路——一條逆時鐘(人慾,引向超生)一條順時鐘(順從人慾,引向毁滅)

2)萬有平衡鏟除「我法二執」
《道德經》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甲兵。無所投其角,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以下配合「九宫圖」打坐者的側身,從中認識修煉精氣神與開啟玄關的意義,以破解道德經》這一章的的千年謎題。
,雖然有事學習者的稱」的意思,但其實也有「」的意思。以下借用「」以理解「」字。「十有三」在此解作「十三之」,既是「十」又另加「三」,而非指「十中之三」。
生之徒()十有三——引往超生而可供人人選擇踐踏 (」字是「人人走) 方法,或引往超生的道途合起十三之總數,既是修九轉四法——9(正南)+4(東南)=13(九轉四法)
《道鐘警明》曰:九節玄功(亦名九轉玄功)者,『1.築基』、『2.煉己』、『3.採藥』、『4.得藥』、『5.進火』、『6.烹煉』、『7.溫養』、『8.沐浴』、『9.退符』也。(另外,根寇謙之的立案:十有三之說,自韓非子、河上公、碧虛子、葉夢得以四肢九竅十三」,但也有者認為此說過於牽强附會。)四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死之徒()十有三——導向死亡而可供人人選擇踐踏的方法,或導向死亡的道途合起十三之總數,既是依七情六慾——7(正西)+6(西南)=13(七情六慾)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然而,人生俱(八卦),加上都轉成動爻(單數)的「死地(=靜止;地=坤卦屬土)」,也既是「五氣()的凝聚地」。尤其在8」的格子,對照於十二元會正是「丑」和「寅」,既是「丑會闢地,寅會生人」於「生化」的運(人之)——所以,八五氣也是十三之總數——8(東北)+5(中央)=13(五氣)
(後天八卦)——()、腹() 、眼() 、口() 、耳() 、鼻 () 、手() () 五氣——精、氣、性、情、意
夫何?以其生生之厚()——這當中的原理是怎樣運作的呢?就是憑這「九宫理」「生生不息的『厚德』」。如果說「河」先天八卦刻劃出了「日月星辰」的不停以及之道,那麽「洛天八卦刻則交待出了「地球——大地之母」的生生不息以及平衡之道。因(衆所周知)九宮圖無論橫排列、直排列、對角線都為15
4+9+2=15 3+5+7=15 8+1+6=15(橫——上中下)
4+3+8=15 9+5+1=15 2+7+6=15(縱——左中右)
8+5+2=15 4+5+6=15 (斜上、斜下)
九宫圖所顯示的有平衡」之道(無論縱橫斜三目相加都合成15顯示「宇宙界的平衡妙道」),可稱作「地球的平衡之網(九宫的井」字形既是網」的形狀)」,而地球之所以有能力長養萬物、並且能「生生不息」,就是憑靠可借用九宫圖展出來的「宇宙之平衡力量」——地心引力(有引力」)老子所謂的「人法地(修行人理效法大地的容載性——大地的德性可對應在代表平衡之中道後天八卦書九宫理數)、地法天(大地則理效法上天無我無私——上天的德性可對應在代表天界的先天八卦圖理數上)、天法道(日月星辰則理效法白陽八卦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最終依照白陽八卦修行可以體現宇宙的自然妙道)」不過爾爾。而「人法地」既是指「人類理學習地球的生生不息的德之道』——有磁場,既佛家所謂的『無緣大慈』。」(另外,『地法天』就是佛家所謂的『同體大悲』了。)
另外,「生生之厚」中的「」字,更可作以下解釋:
修行人在順着人身十二地支(元會)的次序而運轉氣脈時...
從喉嚨以下順時鐘到胸部、腹部、陰部、肛門、後腰:7(正西)+6(西北)+1(正北)+8(東北) = 22
從眉心以上逆時鐘到頭頂、後腦、後頸、後背、脊椎:2(西南)+9(正南)+4(東南)+3(正東) = 18

22既是艹二」,18既是一八(在此不及中央的「5),恰好合成了「」字!「」字在此章句中,正是指向「人身九宫」。所以生生之」,既是「人身九宫生生不息大地以其廣厚、能承載萬之包容德性」。地球磁場是最俱平等心而不厚此薄彼的,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無數次實驗後才領略到無論質量密度大小的物質從塔上往下掉的速度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地球的引力一頭水牛和一隻狗所產生的吸引力都有着同樣强度。因此,「人法地」也就是要做到對他人都付出同樣程度的愛而學習不厚此薄彼」,進而學習上天的大公無私、再效法大道的無我無為等等...


3)般般句句指向「三寶守玄」之功法——開啟應有的同理心
倘若把九宫分劃成「上中下三界」加以分析的話:底層的816涵蓋了人身的「象天」道家所謂精化的着手之——「元精」處於「下丹田」腎上線,鑰匙主控於腎,因此適當地按摩後腰能保腎部——把輕握拳的雙手放在身後、緊帖後腰靠近腎的部位,以「合谷」附近的肌肉打圈揉搓後腰——動作宛如擊石生火(中檀的五氣可比擬作『五色石』,雙手揉搓時左右手食指和中指偶而關節相互碰撞,猶如原始人碰石生火,用腎位的『火(生物化學熱能)』燒煉中丹田的『五氣』。)(另外以同樣方式用雙手手腕打圈揉搓肚臍兩旁的動作堪稱太乙執綏);中層的357涵蓋了人身的「天」道家所謂煉氣的着手之——「元」處於「中丹田」中檀,鑰匙主控於肺活量,因此適當地進行深呼吸運動能鍛煉中檀】——這動作堪稱神農採藥;上層的492涵蓋了人身的「理天」道家所謂煉神的着手之——「元」處於「上丹田」玄關(祖竅),鑰匙主控於松果體——當做到「五氣朝元」之後,而這境界可比擬為神話中的女媧補天。重點在於九宫格中的「852有着深奥的學問:
在九宫格中劃出直把「852」相連,可形成一條「45°地平線」,尤其因為在「8」的格子中是艮卦屬於「陽土」;在「5」的格子中是坤卦屬於「陰土」;在「2」的格子中也是坤卦屬於「陰土」——「」既是「大地」,也既是「地平線」。而在這假想的「地平線」上,存在着一個假想的「45°葫蘆」,恰巧以「852」由下而上的尺寸比例可以形成「葫蘆」的外在造型。若以其他三個縱、横、斜的九宫數目作比例並加以串連都不大可能形成較標準的「葫蘆造型」!因此,道家以「葫蘆」作為重要的「象徵標志」,而配合到九宫格的數目上可得到這般微妙的證明! 8」的格子是葫蘆的最底部,屬於煉精的關鍵部位(秘訣在活化後腎穴位);「5」的格子是葫蘆的中部,屬於煉氣的關鍵部位(秘訣在開發肺活量);「2」的格子是葫蘆的上端,屬於煉神的關鍵部位(秘訣在開啟玄關)
自古以來,修行人得受明師指點傳授口訣真機,既是「身上這個無形葫蘆得受開啟」,而這個「」恰恰落在人人臉上玄關的位置(固然,鼻子和嘴邊笑紋也可形成一個葫蘆形狀),經過九宫的對比可得到證實。道德經所謂「玄牝之門」的「牝」,是指「雌牛」,而「牛」屬於五行中的「土」(尤其代表「土」——坤),原因是「牛」被人類用以耕田,主「土」——由此配合九宫中假想葫蘆,對照在玄關上可以得到證明。葫蘆的「拴」被開啟後,智慧的源泉(理論上) 會源源不絕地冒出(還得看所煉功夫之深淺),自玄關中所「噴」出無形的智慧水各别分出「順、逆」兩條路——順時鐘則順身上的申酉戌亥「七情六(跨越九宫中的「7數」和「6數」)」到達臀部部位的「8數」;逆時鐘則順身上的午巳辰卯「九轉四法(跨越九宫中的「9數」和「4數」)」到達背後部位的「3數」。順時鐘流失精氣神既是「順人慾」,其結果是珠胎暗結、凡胎產子;逆時鐘涵養精氣神既是「順天理」,其結果是明心見性、聖胎出世。所以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一是逆時鐘的「九轉四法」(出生——在九宫中,正東方的3數,五行屬「木」,象徵「活力、生意盎然」,代表「超出生天」),另一是順時鐘的「七情六(入死——在九宫中,東北方的8數和正北方的1數相加成「9」;而東北方、正北方和西北方都屬「白色」,正北方五行屬「水」,合成北方屬「白水——泉」。因此「東北方的正北方的『九』」加上「『白水』合成的『泉』」,既是「九泉」,「九泉」也既是「死路、地獄」,代表「輪廻不斷」)——因此「出生」和「入死」是兩條路!另外,我們也許可以領悟到:就以上有關「超出生天」的部分而言,在九宫中東南方的4和正東方的3可合成7,正巧就是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所提到的「七重天」了,等同於九宫在此所謂的「超出生天」!因此各教聖人所言都是「同一真理的不同面向」,根本不必存有門户之見及口舌之爭,因為在上天眼中那些「歧見、紛爭、衝突」其實都是極度愚痴、没有必要及可笑的。
正因為玄關修煉法是自古修道的秘訣,非常寶貴,非時不降、非人不傳。因此若開啟了玄關後並以道家功法修練,可達到「二忘」——「忘我與忘法」,最終可以克服並平衡七情六慾而了卻生死。但是,在了卻生死之前,人活着時就得開啟玄關從而活化腦前業附近的「同理中樞(良心中樞)」,孔子稱之為「仁」,孟子稱之為「義」,而「仁」或「義」既是充滿在九宫圖中東南方及正東方的以綠色或碧色作代表的炁場,五行屬「木」,是和「上天的好生之德」的「仁慈主義」相通的,有仁慈心才算得上是一位修道的君子。反觀現今社會上許多新一代人士就是少了修持玄關、活化「同理中樞(良心中樞)」的這個環節,又或者「同理中樞(良心中樞)」被外在因素關閉或毁壞、使退化了,才會培養出反社會人格的心態,甚至釀造出許多駭人聽聞的家庭悲劇。
《爾雅·釋宮》: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yí,夷),東南隅謂之窔(yào,要)奧與窔都有幽深、黑暗的意思。 陽光自戶、牖入室,室內自然是北邊亮南邊暗,所以南邊兩角以奧、窒為名。 對屋漏與宦這兩個名字的來源歷來說法很多,大多附會禮制,難以自圓其說。 估計與原始社會的住室情況有關,還有待於研究。 四隅中以奧為最尊。 所以《禮記·曲禮上》說:夫為人子者(即父母還在的男人)居不主奧。奧是室內的主要祭祀之所​​,暗指人身九宫圖中的西南方」——玄關。如此對照儒家和道家的經典,可以證明先天大道的寶貴,以及所得玄關真理的確實性,也更可確信依照「三寶守玄」之功法修煉最終可修成道果,承負(傳業報)」的束縛,因此道中所流「子孫憑多餘功德可迴嚮並超拔祖先」是千真萬所以《太平經》中「只要信奉真道,則承負之厄小大,悉目除矣,就能斷承負而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