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三打白骨精——持戒度邪淫

其他參考資訊:

生活篇

更多何老前人的舊照片


輪廻篇

甘迺迪從西德轉生(綜合自舊報章的詳盡版)(中英對照)

因果輪廻的旁證(另加婆媳不和的考古實例)

因果輪廻的旁證()——省思八大誠與勸發懺慧智

因果輪廻的旁證()—— 華夏古卷早有因果論

前世今生的鐵證()——累世修來方得渡(修女轉世實證)

前世今生的鐵證()——五官留型善心存(靈性胎記研究)

 

啟信

鳳飛飛結緣訓文(中英對照)

余金裕求道記(中英越對照)1985年臨危不死

黃河決堤天機碑文——第一手抄原稿重現(中英越對照)

《啟示錄》的真理啟迪():從末日虛驚到美伊戰役

宣化上人的懺悔結緣訓——中英越對照


寓言(先天解/配合身心靈靈修觀)

小寓言,大道理:老婦人和醫生——眼盲與心盲

小啟示 大道理:「靜心」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持戒度邪淫

《西游記》小說中,緊接着偷吃人參果的故事段的便是三打白骨精了﹐而當中的情節正是闡述所謂「修道修心」的「觀想法()」﹐以克受到美色引誘也能遏止邪慾的持戒行」。
當然, 在家出家的修道在步入修行域之,所必需了解的是——有分「正」和「邪」:[]字泛指兩個獨立生命個體之間的性行為(其中包括了眼淫、耳淫、手淫、口淫、淫、意淫等等)[]二字意謂合於道德、倫理、法律規範的夫妻之房事; []二字意指不合於道德、倫理、法律規範的泛指「夫妻之外的性行或性交易」。
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關鍵只是在如何自我克制而已。在此引用一段《知本家文化社》社長- 劉燦榮在《劉燦榮說關鍵歷史》一書中的前小(57)——女人知道如何以美麗和温柔去影嚮男人,是生活中一種偉大的藝術。男人能正確知道女人天使般的特質——愛與仁心,並且能抗拒美色的誘惑,則是一項有待完成的偉大工程。修行人假若懂得通過以下所介紹的「觀想法」而達到遏止妄念的清静修為,便不難克服「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人性弱點。

()真理的五大面——粗()()、微()、玄()、妙()
眾所週知宇宙的真理都可分化成五大層面——既粗、細、微、玄、妙」,而也可照修行人在修「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蜕變層次上而所「觀想法」既是:
媚想-->老化想-->親屬-->-->空想
五大觀想」,如此觀想事物可以克服妄念。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當知道美是什麼的時候,自然就有醜的出現;當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惡的出現,皆是因為有了比較才產生的。心靈一旦接觸到了萬物一體兩面的特質﹐便產生了「美」與「醜」之間的落差。有這麼一幅「美女或巫婆」的圖畫考驗着你的視角和眼光﹐有人說假若您是樂觀主義者﹐您看到的是美女﹐假若您是悲觀主義者﹐您看到的是巫婆。初步學習不動於美色的修道人﹐不妨這樣觀照「美」和「醜」都是一體的﹐既是「一體觀」或「同體想」﹐但終究落於空想。所以﹐更進一步的觀照是「粟想」﹐照見「美色」猶如「包裹着絢麗糖衣的毒素」。再進一步的觀照是「別性想」﹐照見「美色」假如更換了性別兼老化了﹐也能降服若干的意淫妄想。再更進一步的觀照是「骷髏想」或「白骨想」﹐照見「美色」只不過是「骷髏白骨包裹着人皮外衣」罷了。最後的觀照﹐則是「厭離想」﹐有如悟空(心識)後來開了往西方取經的團隊。

一體觀(色空不異想) --> 粟想」-->  「別性想」-->  「骷髏想」--> 「厭離想」。

()三打白骨精——微玄妙的持戒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持戒的意義也在於持心戒」。
唐三藏 = 人的元神(永恒常存,因此妖怪們都想吃唐僧肉而長生不死)       
孫悟空 =人的識神 (心猿,人的心思常變幻莫測,如同七十二變)    
龍馬 =人的意念/ 意志力(意馬)       
八戒 = (好色、好吃、好睡)/ 腎上腺(生肖乃是「亥」,方位靠「正北方」= = )
沙僧 = (髏項鏈 = )

三打白骨精」的内容迪着修行人理當依照心經中的照見皆空」修持,而此也就如同持心戒樣,不甚麽只因為玄奘正是受觀音菩薩指點並授予心經的修行法要,所以《西游記》小說中内容也精湛、詳細地全托出微玄妙的持戒
: 色、受、想、行、
(i)姑娘--> 諂媚想 (想美色是欲用毒素來毒害你的=;
(ii) --> 老化想 (想美色是無常而會老化的) =;

(iii)老翁 --> (想美色的靈性自己前世或血親人而克制慾望) =;
(iv)原形 --> (想美色只是「髏的外在披上肉身外衣而已=(克己);
(v)悟空被逐 --> (想一切相都是「空」而化意) = (復禮)
以下稍作解釋。

()姑娘代表諂媚想」的粗理觀想——色空
話說唐僧自服了草還丹,真似脫胎換骨,神爽體健。他取經心重,那裡肯淹留,無已,遂行......。師徒們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處,唐僧便吩咐悟空去弄些食物回給大伙充饑。當悟空去山頂摘桃子時,原本住在山上的白骨精(屍魔)便乘機變作一位提姑娘,慾把毒物變成的齋食唐僧等人食用、好唐僧迷昏捉回白骨洞享用唐僧肉。但計劃未遂卻被摘桃回歸的孫悟空認出是妖怪,而把她的幻身打死,撇下空壳而元神逃回山洞。 

只見那行者自南山頂上,摘了幾個桃子,托著缽盂,一筋斗,點將回來;睜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放下缽盂,掣鐵棒,當頭就打。唬得個長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將來打誰?”行者道:“師父,你面前這個女子,莫當做個好人,他是個妖精,要來騙你哩!”三藏道:“你這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帘洞裡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庄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裡,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晒干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那唐僧那裡肯信,只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那長老原是個軟善的人,那裡吃得他這句言語,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
三藏正在此羞慚,行者又發起性來,掣鐵棒,望妖精劈臉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個“解法”見行者棍子來時,他卻抖擻精神,預先走了,把一個假首打死在地下。唬得個長老戰戰兢兢,口中作念道:“這猴著然無禮!屢勸不從,無故傷人性命。”行者道:“師父莫怪,你且來看看這靶子裡是甚東西。”沙僧攙著長老,近前看時,那裡是甚香米飯,卻是一靶子拖尾巴的長蛆;也不是面筋,卻是個青蛙、癩蝦蟆,滿地亂跳。長老才有三分兒信了。怎禁豬八戒不忿,在旁漏八分兒唆嘴道:“師父,說起這個女子,他是此間農婦,因為送飯下田,路遇我等,卻怎麽栽他是個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怕你念甚麽緊箍兒咒,故意的使個障眼法兒,變做這等樣東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用肉眼觀想粗理阶段:當修行人遇到美色引誘時,肉眼(八戒) 難免為之所動,但是理當在緊要關頭收攝心念(如同悟空及) 「把美色觀想欲用毒素來毒害你的」,所以姑娘的幻身被打死(美色幻)後,手提子中的食物還原成長蛆青蛙癩蝦蟆等毒物。正是指:方是要向你諂媚的。」字的文字剖析正是:左邊有(少女)(孔子所提到的四勿可對照在四方:非視——南[離卦=中女];非聽——北[坎卦=中男]——西[兑卦=少女];非動——[震卦=]),右下臼,恰好是「手()中提()」之象!由此引申出——諂媚想。但那也只是粗淺的功夫,還是未達究竟,依然得更進一步修煉。唐僧見到子中的食物長蛆青蛙癩蝦蟆,原本相信悟空,但無奈豬八戒卻說大概是孫悟空怕師父念動緊箍咒而用法變成加以欺瞞的,當下也信了八戒幾分——這代表修行縱然諂媚想但潛在意(元神=唐僧)依然知道如此觀想也只不過是自我暗示、自欺欺人」的假想,而内心仍存有理欲糾結的矛盾與不知所措的茫然

()代表老化想」的觀想——受空
白骨精慾騙唐僧計劃未遂,又不死心,第二次就化聲稱是尋女兒來了。但始終還是挨了老孫一棒,白骨精又在使出讓元神逃現場。
用天眼觀想阶段:當修行人遇到美色引誘時,煉就天眼的人,可以觀想美色是無常而會老化的」,就像美色始終都會變成婦一樣。但那也依然只是第二次第的功夫,還是未達究竟,尚需更進一步修煉。豬八戒在這一連兩次眼見悟空棒殺姑娘和婦,早已不認同師兄的行為,彼此之間的矛盾代表修行人在使用觀想法時,心識嗜慾之間的理欲爭雜
」以八卦而言,既是「坤卦」,坤代表「接受reception,恰好是「」中的「受」。

()代表觀想——想空
第二次化又没成功吃到唐僧肉,白骨精又再化成」的丈夫弄唐僧一番、糾纏到底。吸取了前面兩次的經驗,孫悟空此次就得設法令她不能逃脱...

用慧眼觀想阶段:當修行人遇到美色引誘時,煉就慧眼的人,可以觀想美色的靈性「自己前世或血親人而克制慾望。老翁是姑娘的生父、是婦的「相公」,既指「」。假若方是自己前世的血屬,年紀稍長於你的,觀作「前世的父母、兄姐、姑姨叔舅等等」,年紀稍幼於你的,觀作「前世的弟妹女、甥侄等等」,自我克制不正的淫念,内心生「敬畏」能止妄念。
老翁」以八卦而言,既是「乾卦」,乾是保持警覺、自我體察妄念的意思。對照在」中的「」,上面是「」、下面是可以稍微扭曲變像成」的「心」字。

()原形代表」的玄理觀想——行空
畢竟有了前面兩次的經驗,孫悟空學聰明了,他預先請了山神和土地相助將白骨精」住在原地,不讓她有機會逃跑,才和白骨精交手了若干回合,最終把她一棒打得原形露、灰飛煙滅,還原成一副髏。
用法眼觀想阶段:當修行人遇到美色引誘時,煉就法眼的人,可以觀想美色也只不是「髏的外在披上肉身外衣而已!人身上突起的肌肉(例如肩膀上的「小老鼠」)好比是「山神」、一「坡」又一「坡」的。肚皮上假若煉成腹肌話,那相等於「坤六」的卦像排列,既是「土地。因此,所謂的「山神土地」把「白骨精」「」住在原地既是把人觀想成原本只是一副髏,而外在有一件有如山坡土地般的肉體外衣把髏包裹住而已」。假若懂得如此想美色,好比借用X-光眼」或「透眼」將他人看成而已,便可不易生妄念了。

()悟空被逐代表」的妙理觀想——
當白骨精被打殺後,不但没有解決問題,反而若起了爭議,八戒堅信是悟空怕唐僧念咒而使用法變化出一副髏白骨唬弄師父。唐僧聽信了八戒的片言,氣得他決裂、並把悟空逐出門。悟空無奈只得回花果山。
用佛眼觀想阶段:假若修行人能修佛眼,便可想一切相都是「空」而化意識。但是在此緊要及關鍵的阶段,最忌諱「落入頑空」,因此需要秉持戰戰兢兢的懺悔心及感恩心。悟空雖被誤解卻一改以往的毛躁個性,拜别唐僧的師徒情。管唐僧拒受拜,悟空卻丢出毫毛幻出另外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前面的想功夫代表儒家的「克己」功夫,此刻的悟空代表「復禮(禮敬元神)」的功夫。悟空代表「四勿」的四方卦象(離卦、坎卦、兑卦、震卦),而最終歸向「非禮勿(震卦)」作「收元」功夫。此「勿動」是指「不動心念」,因此唐僧(元神)也得「乖乖」地站着而接受禮拜。
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旁邊又笑道:“好行者!風發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個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馬前,叫道:“師父,莫念,莫念!你且來看看他的模樣。”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唐僧大惊道:“悟空,這個人才死了,怎麼就化作一堆骷髏?”行者道:“他是個潛靈作怪的僵屍,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聞說,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邊唆嘴道:“師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淚哩!”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於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話快說了罷!”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山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呆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無人。”唐僧發怒道:“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淨,就不是人?”
  那大聖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凄慘,對唐僧道聲“苦啊!你那時節,出了長安,有劉伯欽送你上路;到兩界山,救我出來,投拜你為師,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苦;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但只是多了那緊箍兒咒”。唐僧道:“我再不念了。”行者道:“這個難說:若到那毒魔苦難處不得脫身,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時節,想起我來,忍不住又念誦起來,就是十里路,我的頭也是疼的;假如再來見你,不如不作此意。”
  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消發誓,老孫去罷。”他將書折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涂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轉回身不睬,口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大聖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聖跳起來,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存言存語,途中更要仔細。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唐僧道:“我是個好和尚,不題你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罷。”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覆,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才去。你看他:
噙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
一頭拭迸坡前草,兩腳蹬翻地上藤。
上天下地如輪轉,跨海飛山第一能。
頃刻之間不見影,霎時疾返舊途程。
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徑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獨自個凄凄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住步,良久方去。
畢竟不知此去反复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由以上所分析的,可以證明「三打白骨精」正是「持戒度邪淫」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