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啟示 大道理:「靜心」/「絞殺榕」/四大天王與四勿

小啟示 大道理:「靜心」/「絞殺榕」


*
遠朋 編寫

(抄自《回歸自然心靈Return to the Natural Spirit
日日掃塵埃    心花片片開

在你的內心保留一處夢想可停駐的寧靜場所。
──路易斯 . 德里斯可(Louise Driscoll
  
    此刻你正心無旁鶩讀着這本書嗎?抑或是分了神想着其他該做的事?你是不是眼睛看着書,心裡卻很掛念着幾天前的事、或是盤算着晚餐要吃些甚麼、周末要到那裡玩?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心無雜念,想法一個接一個,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你有沒有試過安靜的坐着,讓自己心如止水般寧靜?這時,才能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不是嗎?你會清楚觀察到所有的情緒,分辨出對你有害,讓你痛苦和給你困擾的 問題;當你沉靜下來,才能看出所有干擾清晰思考、蒙蔽真實情感,影響智慧判斷,以及阻礙找到答案的問題所在。說一則故事──

從前有位富有的地主在巡視穀倉時,不慎將一只名貴的手錶遺失在穀倉裡,他因遍尋不獲,便定下賞金,要農場上的小孩幫忙尋找,誰能找到手錶,獎金五十美元。
眾小孩在重賞之下,無不賣力搜尋,奈何穀倉內都是散置成堆的穀粒及稻草,大家忙到太陽下山仍無收獲,結果一個接一個都放棄了。只有一個貧窮小孩,為了那筆鉅額賞金,仍不死心的尋找。
當天色漸黑,眾人離開,人聲雜沓(rén shēng zá tà)靜下來之後,他突然聽到一個奇特的聲音。
那聲音「滴答、滴答」不停響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動作,穀倉內更安靜了,滴答聲也響得更為清晰。小孩循着聲音,終於在偌大漆黑的穀倉中找到那只名貴手錶。
     偉大的回教詩人魯米(Rumi)曾經寫道:「唯有讓流水平靜下來,太陽和月亮才能在它的表面上顯現倒影。」
心湖平靜才能象鏡子一樣反照萬物,靜觀自得,倘若波濤洶涌,又豈能把美景映在水面。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總是煩惱叢生、思緒飄忽不定,又豈能獲得安寧和喜悅?
月亮並不曾離開,太陽也一直都在,見不到月亮、太陽只因為它們被雲層所遮蔽。你只要靜靜的、默默的坐着,即能撥雲見日,明心見性。
「靜坐無所為,春來草自青。」禪家如是說。
只要你能常保寧靜、心無雜念,自然就沒有任何嘈雜的人或繁雜的事可以干擾你。不是嗎?
只要靜靜坐着,觀察自己內在的思緒和感覺。不要害怕面對自己,不要害怕剝落後的虛空,當塵垢輕拂,將還你一身輕盈。日日掃塵埃,必能心花片片開。
      
後記/
-->感想
學道之人自求道以後,有沒有抽一些時間着手修煉三寶心法,讓自己的心靈凈化一番呢?
    其實,以上
-->一則 -->看似 -->的、有關貧窮小孩尋獲名貴手錶的故事,是暗藏着一些有關修道的 -->真理在內的,值得大家更進一步地思索與品味。富有的地主其實代表「上帝老」,遺失的名貴手錶代表「人人迷失的本來面目」,上帝老是非常愿意出高價以找回迷失的原胎佛子的,就如農夫愿意出高價以找回名貴手錶一樣。穀倉代表「人人的肉身」,人總是一味地把五穀糧食堆積在肚子裡,所以穀倉代表「人的肉身」。

那一群為了賞金尋找手錶的農村小孩們,代表「修道人的每一個純真而沒有邪惡的善念」,也代表「每一位懷着一顆赤誠之心學道修善的人」,但不是每一位學道的君子都能找回本來面目的,正如眾多小孩中幾乎沒有人能在太陽下山之前找到遺失的名貴手錶一樣。
但萬事萬物都有例外的一面,當中有一位貧窮的小孩,他代表少數的、意志力很強而能堅持到底的至誠修道人。小孩的「貧窮」代表「意識到自己的精神財富貧乏而愿意虛心向學的學道態度」。到了夜深人靜,靜到了極點的時候,穀倉外的環境(代表身外的環境)是靜寂的,穀倉內也是靜寂的(代表「身」內的心靈也靜了下來),小孩就停止了所有的動作(內心靜止了所有的妄念)。他就聽到自己身上(即「穀倉內」),有「滴答、滴答」的聲響──這個聲響並不是代表「人的心跳或脈搏的跳動」,而是指「人們玄關裡的性理時鐘」(臺灣安東道場的郭明義點傳師把這個「性理時鐘」以科學名詞宣稱為「松果體」Pineal Gland,位置是在大腦的下方,頭殼裡的正中心)當可善可惡的「人心」都靜止了下來、近乎「死掉了」的時候,當下那一個純善無惡而沒有執着的念頭就是「佛心」了。這個「佛心」就好象是貧窮小孩所找到的、失而復得的「名貴手」一樣。「錶」字是左邊一個「金」(金就是「金屬」或「鐵」),右邊一個「表」:既是「象(金)一般的真實與真誠的白(表)」──也正是一「佛心」!老不是說過:「不要兒的金,不要兒的銀,只要兒的一點心」?事同此理。另外,「手錶」一詞,以英語來說便是「watch」,這個名詞(noun)如果轉成了動詞(verb),也有「觀看、守護、保持警覺」的意思。正是啟示我們要「觀看」本性之處,運用第一寶(玄關)的功夫!時時作這樣的
-->功課,長遠以後,必能對自己的所有情緒與心念保有一定的警覺意識 -->與掌控,也才能保住難得而脆弱 -->慈柔的佛心。
所以,這位代表「至誠與虛心」的小孩,最後必能贏得「富有地主」(老)的賞金──五十美元。美元是西方國家美國的貨幣,代表「西方極樂世界或理天的財富」。「五十美元」在此又可引申出一個「悟」字。「悟」是「豎心旁」
-->(人的直心,若加上方格就形成了「」字),右邊一個「五O」(方形的「口」能轉換成圓形的「零」),也正是「老所賜的『五十』美元」。因此,虛心的人最終得到一個了悟的「悟」字,了悟佛性的本源,也了悟生死!
而這一項「靜觀本心」所得的收獲(既是「成就一個『悟』字」),是不得不藉用三寶心法、守玄(以有為以而入無為的守玄)才能來練就──尤其是「以叩拜時念佛號、配合眼觀手勢以及耳聽音聲以降伏其心」的守玄功夫,作用也在。(拜佛的叩拜儀式與動作代表「佛經中向佛祖叩問佛法的菩薩」,古時候菩薩以「眼觀」的修持覓見佛理;借用佛號音聲以降伏妄念代表「僅次菩薩階位的聲聞」,聲聞以「耳聞」覓見佛理。)但是,這樣的叩拜模式僅僅只為了要降伏雜念罷了,佛在金剛經裡不是提示過嗎:「若以色見我(指菩薩有為的眼觀想),以音聲求我(指聲聞有為的耳聞想),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佛如此說是為了要破除菩薩和聲聞的因相和作相,因此重點在於「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不為甚麼,只因為有為意識或形式最終會落入了「有為法(有所作為而執着)」,並非究竟,只會遠離了佛法的真正意義。要知道,前面所講的、所謂的「成就一個「悟」字」便等是,成「覺悟者」了,那正是「成就了自己本性中的未來佛」耶!(而自己的未來佛號也唯有自己才知道,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因為這是非常個人的「體證」、是非常隱密的,說了只會招惹没必要的考驗 )那也無別「明心見性」!通過三寶心法的練習來凈化心靈,就有以上這樣的妙用。因此,道親們應當多到佛堂拜拜、叩首,借機會練習三寶心法,也唯有在獻香時才能「手抱合同,與老同在」(然而平時在夜間入眠前可像祈禱般於心中冥想獻香過程並為他人祈禱讓所祈禱對像從小范圍慢慢闊張從中段練仁慈)。而如果,你認為這些自己有做到,卻只是苦惱於並未明心見性,也許問題只是出於「未達至誠以及學佛的當兒「不夠虛心」而已(例如,有些人一開始便抗拒於「孔孟道」或「一貫道」的那種膜拜儀式,就少來或不來佛堂了,這也是「不夠虛心」的范例,這樣即使以再來佛堂接觸,內心還是隔了一層膜,因為他修道的出發點還未糾正,以相」未破的緣故)。

*「絞殺榕」

有趣的科學知識──從「絞殺榕」談起:
榕屬(Ficus,也稱無花果屬)的「絞殺榕」-strangler fig(s)這種所謂"絞殺"的寄生生態現象,在熱帶雨林區也很常見

後學於新加坡黃頁公司當臨時接線員的期間(2006至2007)認識了一位名叫Marcuz Ong的同事。他是服完兵役的在籍學生﹐就讀大專心理系(趁着學校假期來黃頁打臨時工)﹐由於學校規定學生們需要在畢業之前完成一項義工的作業﹐而且需得到有關機構的簽証以證明完成此項義工﹐所以他便上網搜尋資訊及詢問﹐終於找到機會可以到烏敏島(Pulau Ubin)一件環保屋裡當義工﹐而工作就是充當旅客的導遊以介紹烏敏島的環境、並灌輸一些自然生態的訊息﹐又或者可選擇看顧有售賣環保用品的環保屋。Marcuz由於想要找夥伴陪他一同見識一下﹐因此邀後學一道去﹐後學也想借機會多和他找話題﹐以便渡他去佛堂﹐所以隨口答應了(儘管一直到現在他依然沒有踏入佛堂﹐也難怪﹐現代的高知識分子不像以前那般容易引渡的﹐更何況他是修讀心理學的﹐總難免認定宗教只不過是一種空虛心理寄託的社會副產品﹐再加上他本身對素食有恐懼感以及經常沉浸於許多他教徒朋友的熏陶中)
烏敏島上的環保屋

    當天(20076月某日)﹐由一名與Marcuz接洽的負責人小姐向大家介紹烏敏島週圍的環境﹐她另一位男同事專業地介紹一些自然科學的常識﹐講述一些熱帶雨林植物的生態。最令後學引發深思的是“絞殺榕”這種有趣的“寄生植物”……。一旦鳥類吞噬了這種“無花果屬”的果實而在另一棵樹上排便並排出種子之後﹐那一棵樹木的生命從此就被“詛咒”了﹐絞殺榕的幼苗會在樹枝上漸漸的成長﹐一面剝奪宿主的營養,一面又拼命爭奪陽光雨露,迅速壯大自己﹐拼命包覆宿主,無數條扭曲盤旋如蟠龍般的枝幹,自下而上包裹著整個宿主樹,最後讓被寄生的宿主樹「窒息」而死,取而代之。在熱帶植物園不時可見這種「絞殺現象」。
聽聞了“絞殺榕”這種奇特的寄生絞殺現象之後﹐後學把有趣的自然科學和修行中所謂的“莫着形象”作了一番聯想﹐當下似乎有所感悟﹐所以在此引用這方面的科學常識來啟發對進德修業、心靈修悟方面的深奧窺探。
烏敏島的所在(位於新加坡的東北方對岸)
  
「絞殺榕」(又名「大果騰榕樹」)包裹著棕櫚。
   
在熱帶雨林經常可見「絞殺現象」錯落有致的棕櫚樹林裡,可以看到幾棵棕櫚樹模樣有點兒怪,筆直的樹幹上纏了藤蔓般的植物枝幹,往上瞧,除了大片的棕櫚枼,還可見到闊葉植物的葉片。原來,這就是熱帶雨林中常見的「絞殺現象」。這種現象最常發生在榕樹與棕櫚樹身上,寄生的榕樹種子一旦在棕櫚樹上發芽,便會拼命包覆宿主,無數條扭曲盤旋如蟠龍般的枝幹,自下而上包裹著整個棕櫚樹,看起來就好像一株奇異美麗的「樹雕」一般,其實背後卻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這種被當地人稱為「絞殺榕」的榕樹,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奮鬥,縱橫交錯的根密密麻麻包裹著棕櫚樹,一面剝奪宿主的營養,一面又拼命爭奪陽光雨露,迅速壯大自己。一旦根伸入土中,形成了自身強大根系,能獨立生存後,密布於樹幹的根便急劇擴張,最後讓被寄生的棕櫚「窒息」而死。在熱帶植物園不時可見這種「絞殺現象」,有的棕櫚樹才剛被榕樹纏上,有的可以很明顯看出中間的宿主只殘存空心枝幹,讓人對大自然的奧妙嘖嘖稱奇。
雨林中的扼殺客   
在雨林生態中有種名為「絞殺榕」(strangler fig) 的樹木,其氣根生長至接觸地面,並與其他樹木交纏,扼阻了其他樹木的生長。儘管它的行為看似凶惡,但它卻是雨林中一個最重要的樹種,為多種動物提供遮蔽和食物來源。本文帶你更深入地認識它的生長習性。 (其實,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雨林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絞殺榕」。)
  
Strangler Figs (retrieved from http://belize.ardes.com/flora/dangerous.html)
The danger here is not to people, but to trees. Strangler figs start to climb their host, and then they grow & grow around them. Eventually, they surround the tree — and strangle the life out of it. Eventually the tree rots away, and all you have is a massive strangler fig with a hollow core. All the while it’s dropping tendrils to the ground looking for another victim.
 
   

To tell the truth, I don’t know how prevalent these stranglers are: they seem to grow in patches, and other areas seem mercifully (for the trees at least) free of them. I didn’t see that many in the Dos Barbaras area, although when we went to Lamanai (where this photo was taken), there were quite a few. Also, I seem to recall seeing some at La Milpa. Perhaps they just weren’t big enough at Dos Barbaras.
Destructive as they are, I can’t help but be struck by their beauty.

^ Slowly taken over: a strangler fig takes another victim. Taken in 2003 with a Kodak DC290. Click for bigger picture



對「無花果屬」的「絞殺榕」或「大果樹」稍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後,不妨以佛理的角度來聯想「不著相的修持」與「掃三心、去四相」的重要。

著相既是「著魔」──腐蝕佛性的潛伏意識
 以佛家的修持觀而言,欲界的「象」是有為法,是不應該加以執着的,執着了就容易誤入邪道,就會生妄想心、執着心與分別心,偏離了正道的本體,也會使人漸漸脫離正念的修持以致遠離大道的正軌。

    本來以「方便法門」來渡化眾生是可行的,所以「一貫道」、「天道」或「孔孟聖道」多年以來在佛桌上擺設的是彌勒佛、南海古佛、濟公活佛等等,都是為了「引迷入悟」,「以相入氣、以氣入理」的啟信方法,若佛桌上甚麼也不擺而只是有三盞燈(甚至當初老前人自己在臺灣的本舍中只在佛桌上擺一盞燈而已),就難以使眾生相信道的存在,他們或有可能會駁斥我們「是否在拜墻壁嗎?」(說起來,眾所周知的,唯有回教徒他們的禱念儀式才算是「有如在拜墻壁似的」,這樣地形容並非是取笑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實在不主張設立神像以便推崇與榮耀無形無相的真主安拉,所以回教徒只是向着西方阿拉伯麥加聖山的方向朝拜和禱告──其實,這是由於回教徒片面地理解古蘭經中「在聖山上朝拜    真主安拉」意義的緣故,我們大家求了道後才知道人人的玄關靈山才是真正的聖山,而當初穆罕默德在古蘭經中所提示的只不過是借用形象來啟示玄關以及有關的真理而已。)……。所以,擺設佛像只是為了「啟信」而終究不可執着於形象中。可是,「形象」卻往往引發了修道人的執着與「魔念」,魔念則會漸漸把佛性重重包圍、包裹並加以侵蝕,有如「絞殺榕」的扼殺現象!會導致客體(外在假象)漸漸扼殺並取代了自己佛性的本體!「榕」字是「木」字旁代表「本性的主木」,「容」字是「客」的軀殼、外殼,意味着「附着在主樹上的體──寄生樹」,而「著相意識」恰恰是「佛性的本體(主人)被外相或魔念(客體或客人)附着而寄生,久而久之被絞殺及取代,最終難以明心見性、恢復本來面目,死後落個在天牢中懺悔的罪靈……嗚呼哀哉!恰如經絞殺榕扼殺過後的宿主樹最終只是殘留一個空洞洞的內在﹐空有皮囊(虛名)而沒有靈性的本體實相(真功實德)
 
★凡學佛人,須知五魔利害,必須預防,早結同參道友,互相警戒。

    此魔有五(引用自佛教網站http://www.fjdh.com/Item/7242.aspx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罪魔)

    三者、煩惱魔。
    四者、五陰魔(又名「五蘊魔」,五蘊既是「色受想行識」)/行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預作觀想。

    一、觀生死一如,如鏡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觀知苦所集,如露如電,能破「病魔」。
    三、觀世事如梦,逢場作戲,何須認真,能破「煩惱魔」。
    四、觀如幻如化,能破「五陰魔」。
    五、觀一切環境,完全是夢,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聲色利貨,轉眼成空。
    第二、要看輕榮辱得失,如朝露陽焰。
    第三、要學吃虧,吃虧即便宜,確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順境轉眼成空。
    第五、要割親斷愛,須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觀、如是行,雖履險路,如同坦途,無掛無礙,立地清凉,隨時皆得大自在。然作觀時,先要設身處地,方能有效。 

    (「心靈的病魔若以「先天解」來說,是「罪魔」。罪魔以邪法引誘修道人誤入魔道,令修道人的佛性生病,所以是「佛性的病魔」,最應該加以警惕))(觀一切法皆有為,應當「賣相」給虛空,能破「罪魔」)五魔當中尤其以「罪魔」能慢性地「殺佛於無形」,相當於「絞殺榕」扼殺它所依附寄生的大樹主體一樣,學道之人千萬不可不謹慎!如果修道人總是以「相信自己是某某仙佛之轉生」的觀念而使心念一味執着於當中,則無法達到真正的清靜自在,如果本性無法清靜何來的「明心見性」呢?如果這樣的修道人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又恐怕會「弄假成真(借用自己的權威或影響力權以促使他人相信自己的錯誤象)」了,這樣就會成了修道最大的失敗,敗給了自己「潛意識的幻象」而難以自拔。追根究底,這正是「著相」所帶來的先天禍害、阻礙修行的罪魁禍首!因此「著相(執着形象)」本是自古以來修行人的最大忌諱,結果便是「自己的佛性被潛在的魔識漸漸腐蝕而本身卻覺察不出」,有如「絞殺榕」漸漸將主樹的本體取而代之……!

引述一個寧瑪派修行人的真實例子取自宗教網站─供參考http://hi.baidu.com/1968liwu/blog/item/3dc24879c73e88fe2f73b318.html
在青海久治縣的白玉達爾唐寺院,有一位閉關的出家人。他主要修的是蓮花生大師的法。一天,在他的境界中蓮花生大師真的到了他的面前,種種的境界,讓這位出家人很是激動。以後,在每次禪修的時候,他都會見到他的那個境界的蓮花生大師,他自認為已經獲得了很好的修行驗相。
    
一天他到上師面前去進行法供養,說到了他的這些境界。他的上師是一個真正的大成就者叫白玉嘎龍仁波切。嘎龍仁波切觀察到這個出家人的境界是魔境,對他講:他所見到的也不是真實的本尊,只是一個魔。但是這個出家人並不相信上師所講的,對上師講:上師你真得不清楚,我見到的真的是蓮花生大師,我看得清清楚楚,不會錯的,上師肯定是你搞錯了。
上師解釋了幾次,但出家人還是不肯相信。最終上師很無奈就這樣對他說:好吧,也許真的是我觀察錯了,你見到的可能是真的是蓮花生大師。這樣吧,我給你一些熏香,這些熏香都是經過唸經加持的很好,下次你禪修的時候見到蓮花生大師,替我供養他。上師說著就從自己的熏香袋子裡拿了一把熏香給了這位出家人。出家人很高興,拿著這些熏香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當出家人再次禪修的時候,那個蓮花生大師又來了,出家人就把手中的熏香灑向那個蓮花生大師。突然之間那個蓮花生大師的形象碎掉了,變成了一個很醜陋恐怖的魔鬼的形象跑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覺囊派的例子
在四川壤塘縣的覺囊派大寺院確爾吉寺院有一位上師叫曼帝支格(漢語意為未死化身者)。
  
曼帝支格有一個弟子也是個坐山者(住山閉關者),他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在自己的境界中顯現了很多的外在的景象。見到了很多的上師本尊勇士空行降臨給他賜予加持,他自己也出現了一些神通之類的感應。這些「本尊空行」對他講他事實上他是蓮師心子的轉世化身,是一個伏藏師,他弘法利生的因緣已經成熟,應該下山去脫掉出家人的衣服受持密咒瑜伽士的禁行,同時也明確的指出他的有緣人間空行母的情況。
  
曼帝支格的這位弟子的聞思的基礎很好,並沒有馬上輕信境界。於是他到自己的上師曼帝支格面前稟告了自己的情況,曼帝支格的回答很簡單:那些都是魔境,只要你不去執取它們,慢慢的都會好起來的。然後曼帝支格就打發那個弟子回去繼續修行。
 
這個弟子回去後,一方面那些境界不斷的顯現,他自身的修行方面的各種感應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由於上師講得太簡單了,他懷疑上師並沒有真正仔細的觀察他的問題,只是敷衍了事。由於那些「本尊空行」對他的有緣人間空行母預言非常的詳細清楚,於是他決定去看看是否是真實的,如果他見到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情況存在錯誤,那麼他就完全相信上師所說的。
   
於是這個弟子悄悄的上了路,等到達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地方,他被事實驚呆了。那個地方的情況和那些「本尊空行」所說的所說的分毫不差,他也找到了那個「有緣人間空行母」。至此他徹底的相信了哪些「本尊空行」所說的全部都是真實的,而上師的提示早已拋到了腦後。
於是他很快的和那位「具緣空行」搞在了一起,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原來的那些境界都消失了。那些「本尊空行」再也沒有來過,他自己的那些感應也都消失了。這時候他才意識到上師所講的真實不虛,但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他已經失去了自己清淨的出家戒體,不可能回到原來那種坐山清修的生活中去了,他的悔恨和懊惱是語言無法形榮的。
通過上面的這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當修行人在修行當中出現了景象的時候,首先不要輕易的相信,而是首先應該去判斷這個景像是否屬於魔境。
  
那如何來判斷這些境界是否是魔境呢
對於各種境界不執不取,不要當真,了知真正的功德增長的驗相應該是自身心相續出離心以及慈悲智慧的增長,而不是這些境界,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而對於自心顯現境界的執著,正是輪迴煩惱的根源。同時向自己的上師請示觀察這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
   
判斷是否是魔境,有很多的方法。我在這裡簡單講一種方法,給你們作參考:
當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出現顯現境界的時候,比如說見到佛本尊或者護法之類,心不要執取,而應該繼續安住自身的修行。如果當你的心念散亂的時候,你的境界中對境的顯像也發生擾動;而當你的心自然安住的時候,你的境界中的對境的也穩定。如果屬於這種情況,那麼這個境界應該不屬於魔境。反之,不管你的心的安住的情況如何,你的境界中的對境一直都很穩定,那麼基本上可以肯定屬於魔境。
  
強調一點,這個方法僅是供參考的,具體的境界儘量請自己的上師進行觀察和引導。
   
佛法禪修的很多問題,都應該多向具德的大恩上師請教,因為由於每個人自身的根器不同,所修持的禪修的程度和境界以及所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其對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問題的解決,很難靠共通的聞思方法,必須依靠上師的不共同的竅訣的引導,這一點一定要重視。
  
註:該段開示是由於很多的弟子向阿知仁波切提及自己在夢中以及禪修當中看到一些景象,向上師提問,上師因此做了相應的開示。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意思是「人類最大的憂患是在『好為人師』,所謂的經師人師之分﹐人師經師更難能可貴﹐既是聖人、佛、天人師, 孟子的意思既是「喜歡幻想自己是『天人師』,天人師既是『佛』」。借用佛學觀點來體現,孟子說這一番話也可謂在警戒後世的修行人不要由於在禪境中見到某些仙佛的形象、而日後沉醉在「有為形象的修行觀」當中。自古「有為法」或「著相」是很可怕的潛在意識,有智慧的人應當戒之、戒之!在此,希望能與「吃出當中的波羅蜜」的知音人一起共勉……但是,若非時候,這一則「佛理訊息」不適宜大勢渲染,以免招惹非議。「不著相波羅蜜」萬歲!
後記﹕根據佛經所記載﹐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打坐悟道時﹐也曾三次更換過打坐的法場﹐第一處是在一顆榕樹下﹐第二處是在一顆普通的菩提樹下﹐第三處是在菩提樹的樹王之下。由前面所能領會的真理﹐“絞殺榕”或“榕樹”代表“象天”的形象﹐所以也可以歸納出﹐佛陀這三處更換打坐場所也是在啟示“以相(榕樹)入氣(菩提樹)”、“以氣入理(菩提樹王)”的修行階段(對照在道家的功夫既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階段)﹐最後才在“在菩提樹的樹王”底下證悟大道的妙法﹐意味着“要徹悟宇宙之妙諦不得不遠離‘形象(內在空洞的榕樹=形象=象天)’”﹐需要經過“借相破相”的心境突破。

四大天王四勿
東方持國天王(非禮勿動)

西方廣目天王  (非禮勿言)             
北方多聞天王(非禮勿聽)
   
首先,看看以下對佛教中的「四大天王」的」簡單介紹(以下是一般人的理解):

四大天王 以下有關四大天王的介紹是取自wikipedia的網絡資源﹐原文是簡體字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5%A4%A9%E7%8E%8B 
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称四大金剛,(梵文:Caturmaharajakayikas),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別守護一個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州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四大天王分别是: 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黄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是主管音樂的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為的是保护佛法 ,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随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 ,故手纏繞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知名文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又稱寶幡) ,左手卧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護守北俱蘆洲。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四大天王也被稱為“風調雨順”。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长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而四大天王,以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最尊。

    其實,這所謂的「四大天王」,如果以儒家的角度分析,各位道親可能會對個中的佛理有更深一層、更奧妙的領會。原來,孔子所說的「四勿」,恰恰好可對照並融入 在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形象上!也就是說,假如融合儒家與佛家兩大派系的學說並加以歸納,也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四大天王」所象徵的特殊含義,從而破解 某些佛教形象的千年謎思。(先引用一段記載在《論語》中孔子與學生顏回之間的對話)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颜渊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對顏回說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然而,當中的項目包括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先以文字剖析的方式來分析「禮」這個字。「禮」的部首是「礻(在古時候,「礻」是「帝」的意思)」,右邊的部分是「曲、一、口、」拼合起來的。沒想到原來自古以來佛經中以怎樣的形象塑造神祈,都是無形中與中國的象形文字配合起來的……

   」是「天神」或「天帝」的部首,古時候念成「帝dì」,而不是「示shì」,因此在這裡剛剛好是指「天王(天上的帝王、神王)」。
1〕東方的持國天王的主要特徵是「手握琵琶」,他要彈出悅耳的佛曲,讓眾生心生喜悅,因此他正是右邊「」中的「曲」字。
2〕南方增長天王的主要特徵是「手持寶劍」,正代表「」中的「一」字,因為「劍」既是「見」,修道人需要「秉持正見」才不會作出錯誤的判斷,而「正見(正劍)」的「正」既是「止一」拼合的──「止於一(明師一指)」,才能良心發現地鞭策自己、才能在道學修為上讓自己「有所增益(增長)」。 

3〕西方廣目天王的主要特徵是「手握毒蛇」,而「蛇」和「舌」同音,是代表修道人需要修「口德」的意思,所以正是「」中的「口」字。

4〕北方多聞天王的主要特徵是「手拿寶傘」,他是代表修道人需要修「平等觀」,四面八方地向眾生實行「耳施」(布施耳朵去聽取眾生的苦惱,進而想方設法解救眾生),所以「傘」的簡筆字──伞,如果將頭頂的部分壓平,就成了「平」(象徵「平等觀」,平視天下人而不生分別心)。「」中的最後部分──「

-->
」,正是顛倒過來的「八」和「一」字的結合,就是將「方」視為「體同觀」(八方」──而多聞天王的雨傘也剛剛好是「八角形的」;「一」這個單數也代表「雨傘的柄」﹐即是「當我們將傘把握在手中撐開雨傘時」﹐有如作「觀照八方眾生皆一體」的冥想)──即是「沒有對待心或分別心」的意思。 -->
(這樣的剖析法﹐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詮釋﹕左邊是「神」的部首﹐右邊是
「曲」和「豆」也就是在「佛」面前行鞠躬禮使得自己的身體像」那樣的
-->)
    以上所講的1〕給眾生「喜悅」、2〕心中持有「正見」(不隨便冤枉別人或誤解他人)、3〕修口德而不以惡毒的言語傷害他人、4〕平視天下眾生不正是符合了孔子所謂的「仁」的表現嗎?下面如果更進一步、更詳細的分析,我們大家可能會有更妙的體會。
其實這四位天王都有他們殺傷力很大的地方:1)東方持國天王的殺傷力是他的琴音,如果沒有把琵琶調好的話,他所彈出的便是可怕的「魔音」,能「震殺」所有眾生的性命或把對方「震聾」或導致精神錯亂(說起來雖然有點「玄」,這好比是電影中「六指琴魔」的功力,所彈奏出的「魔音」能震殺他人或使他人精神錯亂);2)南方增長天王的殺傷力是身上有毒,任何人接觸到他的身體便會中毒身亡;3)西方廣目天王最大的殺傷力在於他的眼睛,他只要凝視對方,雙目便會射出「毒光」或「毒氣」殺害眾生的性命;4)北方多聞天王最大的殺傷力在於他的「口」,他的口會噴出「毒氣」,毒殺眾生的性命。     
現在,依照「四勿」的次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和非禮勿動)來解釋「四大天王」,這可以與儒家「克己復禮」的修仁功夫作一個聯想性的對照。



1)南方增長天王──非禮勿視:增長天王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手持寶劍」,而(就如剛才所講的)寶劍的「劍」正是指「見」這個字。這不正是「非禮勿視」的「視」這個字嗎?──「礻(天王)」身邊配一把「見(劍)」!(原來,佛教神祈的形象自古以來都有暗示一些修行佛法的真理,如果不用心體會便會錯失這些暗示了幾千年的佛理!)而且,正如前面所講的南方增長天王的「殺傷力」在於他的身上有毒,只要任何人接觸到他的身體,便會毒發身亡,因此他需要「手持寶劍」,使得眾生能和他的身體保持安全的距離,才不讓眾生因碰觸到他的身體而中毒死去。所以「增長天王」手持寶劍地形象恰恰是「非禮勿視」的化身或代表!重點是「視」這個字──「礻(天王)」身邊配一把「見(劍)」!他「以正見和眾生保持了友善的距離」,這是因為他不忍心傷害到他人的性命,這不正是「仁」的表現嗎?
2)北方多聞天王──非禮勿聽:多聞天王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手拿寶傘」。他是所有天王中第一位保護佛陀的護法神,據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是,凡是天下起雨,多聞天王便手拿一把打開的雨傘為釋迦牟尼佛檔風遮雨,因此他是接觸釋迦牟尼佛最久的天王,他所聽過得佛法比誰都多(佛陀未成佛他便一直在身邊保護着佛陀了),難怪他被稱為「多聞天王」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他最大的殺傷力在於他的口能噴出毒氣,因此他經過佛陀的佛法調教後,便生發慈悲心,永遠把自己的嘴巴閉起來,才不會噴出毒氣而誤殺無辜的生命,這不正是「仁」的表現嗎?而且,當任何一個人向別人「布施耳朵」、聽人家吐露心聲是,當然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閉上嘴巴」嘛!由此我們大家可以理解,多聞天王是代表「非禮勿聽」,不只這樣、而且是要以一顆恭恭敬敬的平等心去凝聽別人的心聲,才能表現出「仁」,於別人所講的、不合理的話,我們就得用「智慧」加以過濾,那把「雨傘」其實都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從額頭到鼻梁的部分,不正是好象「一把雨傘」的形象嗎?「打開後的雨傘」好象「一個倒過來的雷達」一樣(雨傘的柄代表雷達的接收電線,雨傘張開的八角形面積代表雷達的盤),人人的「額頭」代表「倒過來的雷達」、把一切外來的資訊都「反射」到內在的大腦和心靈深處,讓我們的良心作一個理智的辨別。所以,以外在的形象來說,多聞天王的雨傘在人的臉上(從額頭到鼻梁的部位),以內在而言「雨傘」正是人人的智慧,智慧正是「八卦形(有如雨傘面積的「八角形」)」的、在額頭內部進行操作──所以「非禮勿聽」,不合理的話聽進耳朵中,就必須用額頭裡面的「智慧」加以過濾!
    還有一樣值得提起的是:這位多聞天王有時手中還握着一只「銀鼠」,這代表甚麼呢?
   其實從中可以引申出一個「學」字!
    「學」的上面部分是左邊一個「」(左邊的「仁」代表「東方持國天王」,他彈奏出佛樂令眾生心生喜悅──這是「仁」的表現,東方甲乙木──五常當中屬「仁」); 
    右邊一個「」(反過來的「仁」──既是「義」的象徵,代表「西方廣目天王」,他需要把視覺專注在手中的寶珠或寶鐘上,不使眼光向外而射出毒氣誤殺眾生,這種「戒殺」的行為就是「義」──西方庚辛金,五常當中屬「義」);
    中間有上下重疊的「X」──(「爻」字代表「南方增長天王」,因為在數學的符號中「X」正是「乘」的符號,「以某個倍數增加」,英語是「multiplication」,也就是「加倍增長」的意思)。南方丙丁火,五常當中屬「禮」,凡是只要「虛心求學(南方的離卦是虛心的)」,就能「增長見聞」。      「學」這個字的下面部分是「」,「」是代表「多聞天王」的「雨傘遮頂的部分」,下面的「子」,以十二地支而言就是十二生肖中的「鼠」。這一只老鼠是「銀白色」的,就好象科學家做試驗用的「白老鼠」,這就是象徵「經過科學試驗而累積下來的智慧」。而多聞天王剛剛好是屬於北方的天王,北方壬癸水,五常當中屬「智」。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當中最受世人愛慕、最多受世人朝拜的就是「多聞天王」,因為他也是古印度的「財神」,但是現在如果以真理的角度分析,所謂的「財富」是指「智慧的財富」──也就是「學識」,唯有透過「學識」,多看書、多觀察、多聽取和吸收別人的經驗與智慧,才能「增長見聞」,
-->用最客觀的角度看待與分析事情才能和「多聞天王」心心相印(尤其身為大道之代言人的「講員」或「講師」更應該如此修持,才能做到「博學多聞」)!  
    由此可以認識到,「學」字的東()、南()、西()、北()都把佛教「四大天王」的形象與特徵合並起來而形成一個象形文字──學!怪不得孔子一直在強調「學」這個字,而「好學」的美德在儒家思想中占據着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君子的修為上不可或缺的。

3)西方廣目天王──非禮勿言 廣目天王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右手「握毒蛇」以及「雙目凝視左手中的寶珠或「寶鐘(樣子象「有柄的鈴鐺」的那種、可握在手的「寶鐘」)」。 他最大的殺傷力在於他的雙眼能射出「毒光」,使得被他凝視的任何生命都會無辜受傷害或送命。經過佛陀慈悲的調教後,他總是讓雙眼凝視着手中的寶珠(有時是 一個「寶鐘」,不同寺廟有不同的造型),自己的視覺不會向外,就不會讓雙眼射出「毒氣」或「毒光」傷害無辜的生命。(而我們大家都求過道,也應該了解「明 師一指之處」那裡正是所謂的「寶珠」,以外在形象來說,人人的鼻子正象是一個「寶鐘」或「寶鈴」,所以廣目天王雙目注視的寶珠或寶鐘,就是指「運用第一 寶,把眼珠調到那裡觀看自己的佛性」!──這是修持「守玄」的功夫,修久了能克制自己的怒火,而不用「憤怒」的眼神凝視他人、如果以「怒目(或仇視的眼 光)」看人會傷害他人的脆弱心靈或招惹禍害)這就是他「修仁」的范圍和行為表現。另一方面,毒蛇的「蛇」字與「舌頭」的「舌」同音,因此「手握毒蛇」就是 「掌握自己的舌頭」,讓自己不用惡毒的言語傷害他人──這正是孔夫子所提示的「非禮勿言」啊!這方面恰恰好可以從「廣目天王」的造型上體現到!如果要說 話,就應該多說一些好話或與人研究佛理、多講一些有意義、有「營養」的話!
4)東方持國天王──非禮勿動(這個「動」是指「動心念」,本來不是指「行為」上的「動」,當然「心動」之後才會落實在「行為」上)持國天王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是「手持琵琶」,他最大的殺傷力在於他的所彈奏出的「琴音」,如果他沒有把琵琶調好的話,他所彈出的是「魔音」,能「震殺」所有眾生的性命──好比是「一個自稱學佛、修道的人,如果沒有把不平衡的心理調整好,也便會為了發洩個人的不滿情緒而說出或做出一些傷害到他人的言語或行為」! 所以當持國天王遇上佛陀而接受了佛陀調教後,他心生「仁慈」而懂得把「琵琶(代表修行人的「心理」)」調到慈悲、慈柔的頻率,使得所彈奏出的音律不但不會 殺害眾生、反而利於眾生生歡喜心或生發智慧,所以說他所彈奏出曲的就是個人的「心曲」了!難怪在「風調雨順」中,一般人認為「持國天王」是象徵「調」,人 人需要把自己的「心琴(心情)」調理好,才可以理智地和別人接觸而不致於傷害他人的自尊心──這正是他「修仁」的范圍和「禮儀」的行為表現。
總結以上的解釋,我們最終可以理解為甚麼說「四大天王」的形象和特徵代表儒家的「四勿」以及「克己復禮」的修為。因為四大天王需要「克制自己最具殺傷力的部分、使不致於傷害到無辜的生命」,他們的出發點就是「愛護」眾生的慈悲心,這正是「仁慈心」的流露!所以如果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修道人的話,萬萬不可「憑借著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心念以及肢體語言』」作出一些沒有照顧到別人感受的不好行為。因為你如果懂得尊重別人的佛性、體諒他人的身心感受,這就是「禮(謙讓)」 的最佳表現了。而且,當一個修道君子修得一定的火候之後,他的面相和舉止都是「禮讓與尊重他人」的表現,都是「慈眉善目」、「謙恭和藹」的!假如人人都能 被你這樣的修為影響而學着象你一樣「克己復禮」,這個社會要呈現「天下太平、人人和睦相處」的景象,就不會太難、不會「遙不可及」了。這不正是孔子所謂的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歸仁」的重點和意義就在這裡了!
再來,東方持國天王「手抱琵琶」的形象也是代表「求道人手抱合同」(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手抱著右手是「隱惡揚善」的佛印[肢體語言] ﹐ 自我警惕或自我暗示使肢體不得做出偷竊、打人殺人等罪惡行為──非禮勿動);南方增長天王身邊配「正見(劍)」和西方廣目天王注視手中的寶物代表「求道人 眼看佛燈、或者是意守玄關的修煉功夫」(非禮勿視──要看就多看經書、多看他人良好的行為);西方廣目天王手握毒蛇以及北方多聞天王閉上嘴巴不開口代表 「求道、修道的人閉上嘴巴、心裡默念明師所傳授的真經」(非禮勿言──要講就多講佛理和好話、對佛性有滋養的話;非禮勿聽──要聽就多聽佛法與真理,用智 慧把聽進去的話加以過濾)。這樣就可以把「四大天王的形象和特徵」聯系到「三寶心法」的修持觀念上。
沒有想到「三寶心法」的高深修養,其實是要從平時的「克己復禮」着手的──所謂「三歲孩童雖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難怪,一踏入「大雄寶殿」的大廳,都可 見到四大天王守護在兩旁,這是意為著「學佛者」或「修行人」本身的自性佛堂(色身)也應該要以四大天王所象徵「克己復禮」的修為作為「基礎」以及「鎮守心 識以防備邪念的法門」、使它(色身)保持清淨與莊嚴。 其實「禮節」本該是「內心流露」而非重於外在的形式,才能修養出「慈眉善目」而且「虛心謙讓、不驕不佞」的君子形態。倘若過於注重禮節的外在形式反而顯得刻意奉承(諂史、諂媚)而不自然,唯有那些過於照顧個體形象及盲目諂上的「小人儒」才會過於講究禮節的外在形式。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實在是深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