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奉獻至誠的赤子心--《神雕俠侶》的解碼

金庸在塑造某些故事劇情時﹐似乎有時在詮釋一些佛理﹐讓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佛經典故的蛛絲馬跡。在此,先從黃蓉取名的由來着手。
黃蓉取名之來源--妙法蓮花經?
黃蓉在《射雕》中是第一女主角﹐在《神雕》只能算是配角或充其量也只是第二女主角。郭芙是郭靖與黃蓉的長女﹐她的名字「芙」與她母親名字的「蓉」合為「芙蓉」﹐ 芙蓉就是「睡蓮」古時文雅的別名﹐多出現在詩詞中。金庸在塑造「小龍女」這個角色時﹐想必是參考了佛教妙法蓮華經中之「龍女」這個人物(以下會有詳細分析)。先來研究研究何以這部佛經叫做《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 Puṇḍarīka Sūtra)),後秦的鳩摩羅什翻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思就是「妙法」。Puṇḍa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Sūtra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示「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 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然而,假如大家用心去領會﹐「妙法蓮華」四個字似乎與黃蓉這位女中諸葛有些淵源。因為她的「妙智慧(可生妙法)」,加上名字是「芙蓉」的「蓉」﹐確實可以引令人聯想到「具備妙智慧、可生妙法的水上芙蓉(蓮花) --妙法蓮華。《妙法蓮華經》中有提到一關於「龍女獻珠」的故事﹐個中的「佛性平等、不分男女貴賤」之深奧佛理就連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未能領會或完全接受的 ﹐連「智慧第一」都領會不出、接受不來的妙法﹐當然其含義是相當玄奧的﹐是超乎一般人的智慧所能體現的。然而從《射雕》及《神雕》看來,在黃蓉身上着實能夠找到或體現出她那種「能生萬法」的「般若(妙智慧) --的確可以達到「禪定渡散亂」、「智慧渡愚痴」的境界,也是相當值得學道之人加以觀摩與學習的!如此形容這樣的一位「女中諸葛」一點也不誇張(往會加在開啟內心的舍利中加以詳解)。初步推斷,「黃蓉」這位人物的造型以及名字由來﹐可確信是源自《妙法蓮華經》﹐或者可以說「黃容」簡直就是「能生發妙法(巧妙辦法,以解決所有煩惱及困難) 」之「水上芙蓉(蓮華)」的化身。金庸在《神雕》中﹐又塑造了「郭芙」﹐好讓兩母女的名字合併成為「芙蓉」﹐留給讀者多一份遐思加強印證人物名字來源以作考究依據。以下是從網站尋獲的有關金庸作品的製作與出版年份:
-飛狐外傳(19601961)
  雪-雪山飛狐(1959)
  連-連城訣(1963)
  天-天龍八部(19631966)
  射-射雕英雄傳(19571959):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附在《雪山飛狐》之后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
  書-書劍恩仇錄(1955)--第一部小說
  神-神雕俠侶(19591961)--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
  倚-倚天屠龍記(1961)--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
  鴛-鴛鴦刀(1961)--附在《雪山飛狐》之的後中篇小說
金庸先寫了《射雕》﹐從中塑造了「黃蓉」並引用她名字的「蓉(水上芙蓉=蓮華)」﹐間接地交待出《妙法蓮華經》乃是前後兩部小說故事所蘊藏之佛理的出處﹔隨後,再繼續寫了《神雕》以描繪一位源自《妙法蓮華經》中「龍女(又名「玉女」)」的傳奇人物—小龍女﹐好讓小說的讀者把注意力轉向這位給於新形象及新命運的、再創造之佛教人物身上。金庸最後寫《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才把目標轉移到另外一位與「明教(白蓮教) 」有若干淵源的歷史人物--韓山童(小說中取名為「張無忌」)的身上。
楊過的「過」人之處--品德、武功與情路超越「三父」
以佛理的角度來分析﹐「楊過」象徵人的肉身,道家稱作「命」;而「小龍女」象徵人的靈性(佛性) ,道家稱作「性」。靈性的「靈」與「龍」這個字﹐以福建話念出都是同音的﹐由此也可推敲小龍女代表「人人的靈性(元神) 」。而楊過則相對地代表「人人肉身」。以道家修性了命的功夫而言﹐肉身與靈性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做到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練功效果。這是自古不變的真理。說來﹐金庸這樣塑造一對情侶人物﹐用意也在於把真心相愛的戀人比喻為「靈肉之合」。
以下來為楊過如何超越三位“父輩” 作作分析。
1)品德方面,超越了生父楊康--眾所週知的﹐楊康在世時曾經認賊作父﹐害人無數﹐而最終不得好下場。楊過則被賦予不一樣的命運及人生歷煉﹐從成長的歲月中培養出正人君子、捨己為人的良好品格﹐固然年少的他也有他孤傲狂放以及自我意識的一面﹐從滿腔熱血激憤中流露出他的至情至性。邁入壯年的楊過﹐當時還未與小龍女與絕情谷斷腸崖底下重逢﹐他遇上了年邁的柯鎮惡(當年江南六怪之首)。這位楊過尊呼為「柯公公」的老前輩稱讚到處行俠仗義的楊過「超越了楊康十倍、百倍」,他說:「你在襄陽立此大功,你父親便有千般不是,也都掩蓋過了。他在九泉之下,自也歡喜你為父補過。」當時楊過已經被人給予「神雕大俠」的美名。楊過也因為忙於趕路﹐懇求柯鎮惡替他父親楊康建墓碑﹐柯鎮惡不假思索地馬上答應了。柯不但不計較當年是楊康有分參與歐陽鋒等人一同謀害他的弟妹(其他五怪)﹐反而願意為他立碑﹐可見早已經原諒了楊過父親的罪行。這一小段大多人容易忽視的情節﹐是金庸要闡訴的儒家之「恕」﹐也間接透過柯鎮惡的口表揚楊過的品德和作為已經遠遠超越了楊康。值得一提的是:以修道的理念來看﹐楊過到處濟世救人﹐好比道場中所提到的「行外王」的功夫(儒家的功夫)﹐因此換回來的美譽是一份榮譽﹐這份榮譽足足可以抵消生父的所造下之罪業﹐象是兒子替父親還清了債一樣。
2)武功方面,超越了義父歐陽鋒--在十七歲時,楊過認了歐陽鋒為義父﹐並得授他的「蛤蟆功」。在十九歲時於襄陽城中﹐楊過發現自己因所中的情花毒和冰魄銀針之毒相克,而未在裘千尺寸所說的十八日之時限內 喪命。後來遇到了一燈大師的師弟天竺僧,天竺僧在知道情況後,就去絕情谷尋解藥。郭芙因武氏兄弟之事來到找楊過,二人發生沖突,結果楊過右臂被郭芙一氣之 下用劍斬斷。楊過驚怒交迸,離開了襄陽。無意行走中又遇到了神雕,並又到獨孤求敗埋骨的山洞。楊過就在此養傷,其後發現了獨孤求敗的劍冢,此後神雕就開始 指引楊過練此劍的劍法。
楊過被金庸設定「劍斷右臂」是有個中之原因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故事環節。那代表着「克己復禮」之「克制私利」的預備功夫--在下一則「《神雕俠侶》的解碼」會加以說明。
楊過在神雕那練就劍魔獨孤求敗的劍法,最終使得他武功突飛猛進,一躍而為江湖上聲名赫赫的「神雕大俠」,而且還逆武學通理而行,自創「黯然銷魂掌」。與此同時,小龍女在這漫長的十六年間於斷腸崖谷底渡過,武功一點也沒有長進(與其說她武功沒有長進﹐倒不如說那是金庸刻意安排讓他與世界隔絕﹐從而代表人的「元神」需要這樣獨自一人「守靜」可以克制體內的毒素),無慾無求。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小龍女代表「人人的靈性」﹐但她自幼居於古墓,跟隨師父修習內功、屏絕思慮仿慾念﹐而陷入斷腸崖谷底的她與世隔絕十六年﹐和幼年時候「於古墓內(半球形的頭蓋骨內)屏絕思慮仿慾念」沒有差別。這便是金庸刻意塑造的情節﹐代表修道人「修內聖」的儒家功夫(也既是「忘情絕慾」)﹗
3)情路方面,超越了養父郭靖--楊過跟郭靖的最明顯區別在於,郭靖總是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楊過卻把愛情放在第一位。郭靖堅持盡忠報國,黃蓉只好跟隨;而楊過則不同,為愛小龍女,他不怕受全世界指責,甚至看輕自己的生命,以死相隨。襄陽城受蒙古圍困,小龍女大感事情复雜麻煩,只盼楊過快快成事便抽身退走,解了情花之毒,兩人便重回活死人墓,繼續過他們不問世事的生活。與郭靖的耿直作比較﹐楊過的率性與不拘小節(不顧禮俗的約束)略為勝出。
在此不妨作一個規整﹕他名「過」﹐「改之」﹐「」除了有「過失、過錯」之外﹐也有「超越」的意思﹔「改之」假如以「文字剖析」則是「(攵)、--就成了「過己之父」--超越了自親﹐包括了生父、義父以及養父。(此「結論」的文字剖析只不過是稍加幽默感的揣測﹐請無須過於認真看待。)
小龍女奉還女嬰郭襄—「龍女獻珠」的影子
在佛經中﹐「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Sagara-nagaraja)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龍女獻珠」出自《法華經》--謂龍女以寶珠獻佛,表己證圓果。據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載,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供佛,佛即納受。龍女謂智積菩薩與尊者舍利弗言(大九三五下):「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我獻寶珠給世尊﹐世尊馬上就接納了﹐這件事發生得快不快啊﹖) 」答曰:「甚疾(非常快)。」龍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复速(以你們的神通力觀我成就佛道﹐也是同樣的快)。」
舍利弗與龍女(資料來源﹕ gj.zdic.net/archive.php?aid-18053.html ,有稍作文字修改)
毗耶離城中,菩薩應化的大長者維摩居士忽然染病在床,佛陀命文殊菩薩帶領八千菩薩及五百聲聞乘的羅漢等共詣維摩詰處問候病情。
起初,維摩詰的病室中,什麼東西都沒有,後來,向東方須彌燈王佛借了三萬二千師子座,等大家坐好,忽見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少女,在維摩居士的左右,穿來走去, 像是很活躍的樣子。在聲聞乘中被尊為上座的舍利弗,見此情形,大為不悅,認為修道的地方,男男女女,太不莊嚴。這是很難怪的,證得阿羅漢果的舍利弗,我執雖除,法執尚存,因為在他的心中,還有男女相的結習,所以對這位少女生起輕慢之心。
可是,這位美麗活潑的少女,並不是等閒的人物,她原來是一位龍女(天女)應化人間。
龍女知道舍利弗的心,即時從空中散出繽紛的花朵(天華),那花朵,落在菩薩的身上,即時墮地,落在舍利弗等的聲聞身上,任是怎樣的要把花朵除去,也不能夠。龍女就對舍利弗說道「尊者舍利弗!你何故去華?」 「這些花朵落在身,很不如法(不自在),所以要去除。」
舍利弗忍耐著回答。
龍女微笑說道:「尊者!你不可以說此花不如法,花是沒有分別的,是尊者自己心生分別啊!如果皈依佛陀出家,心有分別,就是不如法。
被稱譽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給龍女這麼一說,也很感到難以回答。終於,他沉默了。
舍利弗(鶖子)被龍女奚落得一時無法回答,可是他那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存在,稍停以後,他就忍不住的問龍女道:「你到維摩居士這裡來已經有多少時間了?」
「我嗎?我從天上來到這裡太久了,如耆年解脫一樣。」龍女這樣回答後,怕又再生枝節,故又補上一句道:「十二年了!」
舍利弗聽後,帶著同情的口吻又問道:「你既是這麼一位不平凡的龍女,何不轉女身變成男子呢?」
龍女回答道:「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這又怎樣轉法呢?」
尊者舍利弗!我舉個譬喻請教你:假如有個變魔術的幻師,他變作出一個幻女的形相,有人問他:何不使此女轉變成男?幻女本沒有固定的形相,這樣問法對嗎?」
龍女的話,舍利弗聽了,還沒有男女平等的心,雖然是羅漢,男人的優越感還是很強。
這位不平凡的龍女,知道舍利弗還有「女人到底是女人」的心,她即刻就顯了一個神通,把舍利弗變為一個女子,自己變為舍利弗。問道:「尊者!你何不轉變女身?」
舍利弗大驚,即以龍女像答道:「現在我都不知道怎麼會變為女身,如何來轉呢?」龍女莊嚴的說道:「尊者!你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都能轉,如尊者一樣,不是女人而現女身,一切女人都是如此,雖現女身,實在並非女人啊!你沒有聽過大聖佛陀說嗎?一切諸法,非男非女,無有高下,均是平等。」
有一天,大智慧的文殊菩薩,端坐在千葉的大蓮花之上,出現在娑羅竭龍王的宮中,他代表佛陀宣說微妙的法理,八歲的龍女,深深的被感動,他仰慕思念佛陀,請求文殊菩薩即刻帶她到靈鷲山去禮拜佛陀,聽聞佛法。靈鷲山上,諸大菩薩、諸大羅漢所雲集的法華會上,幼年的龍女,跟隨文殊菩薩,就參予其間。佛陀講完了妙法蓮華經的一乘道理後,有一位智積菩薩就請問文殊菩薩道:「大德文殊師利!我請問你,像佛陀宣說的妙法蓮華經,甚深微妙。世所悉有,若有眾生,勤加精進,遵照此經修行,能不能很快的成佛呢?」
文殊菩薩稍微沉默了一會就回答道:「大德!據我所知,娑竭羅王的龍女,年才八歲。她聽聞佛陀講說此經以後,就已經證得陀羅尼了。」
智積菩薩聽到文殊菩薩這麼一說,很感意外,以佛陀的首座弟子,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沒有讚揚諸大菩薩和諸大羅漢,而為一個小女孩捧場。在智積菩薩的意思,八歲小女孩,無論怎麼說,也不能證得陀羅尼。
智積菩薩搖搖頭,表示難以起信的樣子。文殊菩薩又再說道:「大德!八歲的龍女,年齡雖小,而她的智慧利根,卻非一般人可及。佛陀所宣講深奧的秘藏,她都能知解,佛陀指示修學的行門,她都能受持。她已經發大菩提心,真真實實的得不退轉。」
智積菩薩仍然以不信的口吻說道:「文殊師利菩薩!我見到佛陀釋迦如來,在無量劫以來,就修學難行的苦行,積功累德,從未中斷,然後方成正覺。我不信八歲的女孩,便成正覺。」
智積菩薩的話剛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並且溫和莊重的對智積菩薩頂禮。一位已經登地的菩薩,在這麼一位女孩之前,不得不感到非常尷尬。
智積菩薩,見到龍女,不好意思再說什麼,而一向看輕女人的舍利弗尊者,也很不服氣的對龍女說道:「我們的文殊菩薩,說你不久將獲證無上道,這個事情叫我們難以相信!」
「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因為事實就是這樣。」在看輕女人的舍利弗之前,龍女也不甘示弱。
「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五障纏身,云何能得無上佛道?」舍利弗不客氣的說。
文殊菩薩看不過去,解釋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這麼說,女人的身體、容貌,和男人相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樣,佛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薩的悲願、熱情、勇敢、進取、犧牲的最好象徵。」
舍利弗尊者,什麼事情都可以隨緣,唯有對於女人,總覺得男子才是無上至尊的。現在,尤其一個才八歲的龍女,他那裡相信她很快的成佛呢?雖然有文殊菩薩的解釋,舍利弗不再開口了,但他心中仍有男女不平等的觀念。
舍利弗記起了過去在維摩丈室中,給龍女戲謔的一幕,他總以為,就算女人也有大的修行,那裡能說很快的成佛呢?龍女知曉道舍利弗的根性,他想,在有著深厚法執的人前,說上再多的道理,也是空費唇舌,不若用事實說明,教你總不能不信。當時龍女的身上,有一顆價值很貴重(價值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她就用雙手捧著送去給佛陀,佛陀接受以後,龍女回過頭來,走到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禮貌的問道:「剛才我把寶珠奉獻給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這樣的時間,快不快呢?
「很快!」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都這樣的回答。
「請你們運用神力觀看,我馬上就能成佛,比獻珠的時間還快上幾倍哩!」
龍女說後,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間變為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天女說服舍利弗後,在一旁坐著的維摩居士向舍利弗介紹天女道:「舍利弗尊者!這位和你說法的天女,她曾經供養過九十二億的諸佛,已經能夠遊戲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她的本願,隨意現身,教化一切眾生。尊者!在本性上,一切法是平等的,沒有男女的分別,你千萬不要小看了女人啊!」
維摩居士介紹後,舍利弗慚愧不已,從此心想不再輕視女人。
(一)女人不能做大梵天王。為什麼?因為大梵天王要由淨行修成。梵,就是清淨的意思,而女人的身體多染污。因為女人身不乾淨,所以不能做大梵天王。
(二)女人不可以做帝釋。帝釋,就是天主。那你說三十三天的天主,不是女人去做的嗎?不錯!但她女轉男身,所以是男的,不是女的。因為帝釋少欲,沒有什麼欲念;女人多婬欲心,所以不能做天主。
(三)女人不能做魔王。不可做魔王,這是最好了。因為魔王是最剛強的,女人很軟弱,一有了什麼事情,自己就沒有主宰,就要找人幫忙的,所以不能做魔王。
(四)女人不能做轉輪聖王。輪王就是金輪聖王、銀輪聖王、鐵輪聖王、銅輪聖王。女人身不可以做轉輪聖王,為什麼?因為轉輪聖王是最慈悲,有仁慈的心,他教人行五戒 十善。女人的心,慈悲心很少,嫉妒心很大,什麼都妒嫉,看見人家好就生妒嫉心,這是女人的本領;女人善於妒嫉,所以就不能做轉輪聖王。
(五) 女人不能成佛。因為佛身有萬德,而女人身有諸惡,有很多惡處,妒嫉障礙,心量又小小的,像芝麻粒那麼小,所以女人身不能成佛。
雖然女人有這五種障礙,但是你要是沒有妒嫉心,沒有婬欲心,沒有軟弱的心,沒有一切諸惡,沒有染污心,也就可以轉女成男,還是有希望的。
就好像龍女,舍利弗尊者說她不能成佛,那麼她就拿著一粒寶珠──這寶珠的價值有三千大千世界,若換成一般人是怎麼樣都捨不了的──但她把寶珠獻給佛,佛也馬 上接受她這寶珠。她說:「你看!我拿著寶珠供養佛,佛接受了,這快不快呢?」舍利弗尊者說:「很快。」她說:「我現在成佛也就這麼快,就好像我拿這粒寶珠 獻給佛一樣快。」說完這話,果然即刻證得佛身,成佛了。
這位八歲龍女可說是一位來自天界的女神童,並非人間之生物,智慧超乎常人﹐雖然經文中指出她年齡八歲,但是天上界的時歲不同於人間 ﹐因此她來到人間維摩居士那裡已經有「十二年」也並不會相互矛盾。她之所以把「價值連城」的寶珠(佛經中所謂的「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相等於中國的成語「價值連城」)奉獻給佛陀﹐其實是啟示着﹕修道慾成佛者﹐需要「奉獻出一顆至誠的心」, 這樣的至誠已經是無價之寶物了﹐好比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那樣大的價值,而關鍵只在於人們心靈上的「抉擇」罷了,但看你愿意不愿意走上修行之路而已。以卦理來分析佛經﹐龍女(其實原始佛經是寫「天女」)本身代表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其中一卦--guài卦」,上卦是「兌」、下卦是「乾」,既形成「上」的澤天夬卦
其實﹐這所謂的天女(龍女)是宇宙界中一股純善的﹐可以隨時幻化無礙﹐龍女於維摩居士的病室中,在居士左右穿來走去﹐可是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因為有男貴女賤、男女授受不親之觀念﹐看在眼裡總覺得很礙眼﹐才向龍女刁難地問她「何不現男兒身」來服侍維摩居士﹐也許他心想至少那樣就不會令在場的修清靜戒之出家人有「越禮之舉而感覺不自然。這時龍女卻回答到﹕「我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這又怎樣轉法呢?」在此﹐「十二」這個數目恰好正是「十二地支」的數﹐華人以十二生肖來規劃十二個卦象。「夬卦」本身正是「澤() 」和「天() 」的上下組合﹐而「兌」也象征「少女」—由此引伸出「天女」﹗試想想﹐一股靈氣()在十二地支的卦象中順時鐘方向打轉了一輪﹐從來未曾變化現今的「夬卦」(天女之身)﹐兌卦曾在「臨卦」的下卦有出現過﹐但是卦象是「上坤下兌」的「地澤臨卦」﹐代表「君主親臨天下,治國安邦,上下融洽」﹐陽氣漸漸逼近﹐陰氣漸漸退去,氣數陰衰陽﹐没有女人相貌的迹象--所以龍女的意思是說「輾轉十二年以來不曾得現今的『夬卦』女兒身」(求女人相,了不可得)!而且,配合夬卦的十二地支正是辰」,生肖就是」啊,不正好是龍女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運數如果順時鐘方向轉往西北方時﹐會遇上坤卦(成熟女子的卦象)﹐為什麼說龍女於十二年以來求女人相﹐了無可得』 」(假設是從的乾卦開始順時鐘方向轉的話)﹖男性是以為數﹐而女性則以為數﹔男性雙八(十六歲) 才可以由轉稱為﹐女性則雙七(十四歲) 才可以由轉稱為﹔男性八八六十四才稱作更年期﹐女性七七四十九才稱作更年期。然而﹐佛經中的龍女或天女本質上只有八歲﹐儘管她()可以使用神通迎合十二年的卦象作相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龍女不能轉法化為坤卦﹐因歲數不夠﹐不能迎合卦象的象意義。充其量也只能借用乾卦分身為二(劈成兩半)形成『,兩個乾卦(上下皆是乾的乾為天) 立就成了坤卦(上下都是坤的地為坤) --也就是令十四歲(=男性)除以二等於七,充數為假坤而已。所以﹐十二年以來想要得到女兒身(少女=兑)的外相都得不到﹐如今好不容易才轉換得到﹐偏偏舍利弗要她轉化為男兒身﹐豈不是強人所難﹖
又因為「夬」卦中的兑(上卦)也有「兑」的意思,所以龍女使用神通把舍利弗的性别和自己兑--下卦是「乾」卦,是「男性」,上卦和下卦配合既是「男性()性别由此可知﹐象龍女這樣宇宙靈是需要配合環境與時機才可以幻化或變身的﹐假如沒有遇上適當的時機或運數﹐就無法變身了。而且在變身時﹐有時還得用能量交換的方式進行﹐正如龍為了迎合對方的要求變身為男兒身、而施法令舍利的男性性別和自己的少女性別相互兌換一樣﹐從而也令得舍利驚慌失措、啼笑皆非﹐更充份發揮出了龍女活潑、逗趣的一面。因此佛經有時也不一定是那麼嚴肅的﹐甚至還會夾雜着許多娛樂性的僑段呢。舍利弗被天女所散之花粘身乃法執未破、心存罣礙之故。)
後來﹐龍女為了更一步地破除舍利弗那種男尊女卑之不平等心理﹐向佛陀獻出寶珠﹐佛陀也立刻地接受了﹐龍女就借機問舍利弗和智積菩薩這當中獻寶珠、納寶珠之間的速度快不快。恰好「夬卦」的「夬」字是「快」字右邊的構成份,和速度」有相通之理。再來﹐龍女又在眾人面前變為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現在﹐以易理來作分析﹐龍女(天女)卦再以順時鐘方向往南方移動﹐就會變成「乾卦」﹐「乾」就是「男人」﹐這就是為什麼龍女在數日前於維摩居士那裡﹐偏偏不迎合舍利弗的要求變做男兒身﹐唯有等到給佛陀獻上了無價的寶珠之後﹐才可進一步推進卦象﹐把「夬」變成「乾卦」﹐而以先天八卦而言「乾卦」位置處在「南方」﹐所以說「即往南方無垢世界」。若暫且引用一些科幻的想象力﹐她是回到自己天上界的原來處去了﹐或者說「回到自己原來的星球上去了」(或者﹐以現代的大道普傳的術語﹐那叫做「星宿歸位」﹐我們修道將來就是要象這樣「元神歸位﹐同註星宿天盤」)。「乾卦」上下都是「乾」﹐叫做「乾為天」﹐是純陽之卦象﹐代表「上天日月星辰﹐無時無刻都是處在恆動的運作狀態」﹐乾卦的全部六個卦爻都是屬於「動」的陽爻(陰爻是屬於「靜止」的)。晚間看到星星一閃一閃地好像有着說不完的話語﹐那就好比是龍女的星宿(星座)在不停地講述佛法了﹗
假如能夠學着象上面這般地擺脫宗派之見、並且將易理(易經的數理)融匯在這類經文的話﹐可能可以領會到其實無論是佛經、道家經典、儒家經典中(甚至是西方之宗教經典)都蘊藏着許多微妙的易經哲理﹐因此有時候唯有透過卦數易理的分析才能咀嚼出經典裡面的真理與禪機。
現在且看「神雕」中的小龍女與佛經中的龍女有些甚麼相關之處。有這麼一則僑段是﹐斷了右臂後的楊過與小龍女遇上了一燈大師兩師徒(以前的裘千仞跟隨在一燈身邊修行﹐法號為「慈恩」)﹐大伙便一同去絕情谷解救一燈之師弟「天竺神僧」,以及尋求情毒的解藥(當時天竺神僧和一燈的徒弟已經被困在絕情谷中﹐是公孫綠萼暗中幫忙給一燈傳達消息﹐並希望能救出他)此時﹐原本與黃容同路的李莫愁已經決定各走各路、並且聯合徒弟位尋仇女子在絕情谷入口處附近的情花坳大打出手。連絕情谷的守衛們也被驚動了。黃蓉帶着郭芙、耶律齊以及武氏三父子前往絕情谷討解藥(給楊過醫治情毒)﹐正巧在入口處遇上了楊過等人。這﹐已經氣消了的楊過就讓愛妻小龍女奉還女嬰「郭襄」﹐而多日以來忙於尋找被李莫愁奪走之親生女兒的黃蓉﹐當然是歡天喜地立刻接受了。金庸塑造這樣的僑段﹐想必也是要聯繫到「龍女獻珠」的佛經典故吧。因為﹐佛經中的天女(龍女)奉獻出來的寶珠是「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是「價值連城」﹐而「郭襄」的「襄」是環繞在「襄陽」城而取名的﹐由此可知﹐女嬰郭襄正代表「連城」(和襄陽城相連)﹐可說是營造了佛經中「龍女獻珠」的若干影子--女嬰郭襄恰好相等於龍女的寶珠一樣。
那麼﹐龍女獻珠的意義是甚麼呢﹖--就是「奉獻一顆至誠的赤子之心」 ﹐女嬰就是「赤子」。也許當年的金庸還未能完全理解或破解「妙法蓮花經」中暗藏的易經數理﹐但是他可能領會到所謂的「龍珠」是代表「人人的赤子之心」。可是﹐他又不準備把嬰孩編寫成是小龍女所生的﹐所以就讓黃蓉成為了嬰孩的母親﹐並且描述女嬰「失而復得」﹐也可借此隱喻「赤子之心失而復得」的佛理﹐以便讓讀者作一番聯想性的佛理對照。這樣一來﹐黃蓉就成了女版的佛陀了﹐所不同的是兩千多年前佛陀所納受的是龍珠﹐而黃蓉所納受是自己的親生女嬰。看來﹐金庸早已經打破了古老傳統的觀念﹐心境早已經超越了舍利弗當年未能打破的法執而「失而復得的赤子之心」既是由卦」演化的。
何以見得「夬卦」轉變成「乾掛」的階段是代表「至誠」呢﹖首先來看﹐要把「夬卦」換成「乾卦」需要把上卦的「兌」轉換成「乾」(使「上兌下乾」變成「上下卦都是乾的『乾為天』 」)。古人在卜卦算吉凶時﹐客觀上都有八個卦可能會出現﹐但是如果卜出來的卦是「乾(三個陽爻) 」的話﹐就不算、還得在卜多一次卦﹐這是因為後天八卦的「乾(三個陽爻) 」是處在西北方的方位﹐但是西北方是秋天(西方)和冬天(北方)之間﹐而乾的三個爻都是「陽爻」﹐「陽」代表「動」﹐在秋天和冬天之間有那麼多的「動」是不必要的﹐不符合「秋收」之後萬物凋零、準備邁入「冬藏」的氣數﹐人類停止了大部份的工作和買賣﹐因此如果還存有上、中、下那麼多的「陽爻」(動作)﹐就不合乎時宜了。古人假如卜到這個乾卦的話﹐就等於「不算」﹐需要重新再卜卦。要是「不幸」還是卜到這個乾卦的話﹐又繼續再卜﹐直到卜到別個卦象(其他七個的其中一個)﹐才能得到上天的啟示。所以﹐《說卦》曰「戰乎乾」。意思是--「乾卦」代表「戰戰兢兢」﹐因為需要重新卜才知道吉凶。就這樣﹐乾代表「提高警惕、誠惶誠恐」﹐唯恐下一個所卜得的卦象是凶卦。(《說卦》曰萬物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修道學佛也需要類似這樣的精神﹐才可以提高警惕﹐以免疏防範而心魔作祟﹐起了惡念邪念以至將來功虧一簣(那也就成了凶兆的起因了)。一顆至誠的心就是靠這樣「練」出來的。由此可知﹐「兌」卦一往順時鐘方向轉就成了「乾」﹐而「戰戰兢兢」就是竅門或途徑。只要內心常常保持「似乎每次都卜到乾卦」那樣的提高警惕﹐持之以恆﹐就是「至誠」了--易經中的術語就稱之為終日乾乾」(一天到晚戰戰兢兢
奉獻一顆赤子之心是 發心修道最起碼的功夫,但是在《神雕俠侶》的劇情發展到這裡為何要引進或插入這一幕龍女獻珠(小龍女奉還郭襄﹐既奉獻至誠的赤子心)呢﹖這是因為接着的劇情有1)絕情谷家族家破人的殘局﹐啟示着:修道準備進入忘情的階段--字是心亡﹐綠萼(人的私情)被挾持作人質而順隨自盡(忘情=心情亡)、裘千尺(人心)與公孫止(私慾、慾望)同歸於盡(絕慾) 2) 幾乎在公孫夫婦同歸於盡之同時或稍前﹐赤仙子李莫愁(心中之陰毒=六毒=貪、嗔、痴、慢、疑、邪見)在情毒發作遭眾人追殺之餘﹐跳入情花坳火坑中自絕身亡(修道理當滅絕心中六毒﹔也可指--不滅六毒、並且殺業太重、甚至犯了五大逆罪之殺害阿羅漢(天竺神僧)者﹐最終必將陷入阿鼻地獄」,慘遭業火焚身!)3)小龍女(靈性)跳下斷腸崖與世隔絕十六年(忘情絕慾望之後﹐開始修煉內聖的功夫)4)楊過(肉身)被黃蓉(機智)說服服下原本可以配制情毒解藥的斷腸草(忍心與決心暫且放下兒女私情而斷腸)﹐開始以十六年的時間為襄陽立大功(開始着手行外王的功夫)。修道過程在選擇了修行之路之後﹐就是本着一顆至誠的赤子心﹐着手於忘情絕慾去除六毒﹐進一步地修內聖行外王﹐也就是性命雙修(十六年的十六代表性命的筆劃數目)因此﹐小龍女奉還郭襄以帶出龍女獻珠(奉獻赤子心)的影子﹐是劇情所需要的。龍女的「夬卦」是象徵「抉擇」。的確﹐無論你是男性或女性﹐本來佛性都是平等的﹐「男貴女賤」的社會形態也不過是人類歷史演變出來的封建觀念而已。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是根本不應該存有分別心、區別相的。只要肯打從心地發出篤行佛法的決心、願意為自己的靈性超生了死作出抉擇的話﹐無論是男是女﹐最終可以貫徹自己佛性的慧命﹐以達成未來的星宿歸位的奉獻出珠寶的龍女好比吐出龍珠的龍﹐龍珠是龍的靈命精華﹐吐出來之後﹐龍就是舍出了性命而晉昇為天人了﹐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靈性最寶貴的昇華。超越了陰陽的時空﹐就不再受卦數所限制了﹐所以也就不必再等多若干年、從八歲成長至十六歲才得以借用卦象變作男兒身。
維摩居士後來向舍利弗介紹天女道:這位天女曾經供養過九十二億的諸佛一到十的數目之間,「九」是「陽數(單數)」中的最大數量(極大數)﹐ 「二」是「陰數(雙數)」中最小的數量(極小數)﹐ 「億」則是無數次的意思﹐因此是指--([=;= ()]--> 十二亿),在整個宇宙界的陰陽領域裡面﹐天女曾轉世過無數次而修行真法(供養諸佛)﹐所以閱讀佛經者千萬不可「死」在文字的數量上以至被經文的文字障礙着。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修口德與忍辱觀 ——《神雕俠侶》的解碼

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其實也有暗藏着佛理,只要細心品味也能識得當中佛理,例如下面所提到的「忍辱波羅蜜」!
首先﹐讓我們大概了解一下金庸是以怎樣的思想來寫作的﹐從中慢慢理解及探索小說中的禪機與佛理。(以下綠色文字的文章取自網站)

金庸,一個全球華人圈內最具影響力的、擁有數億武俠小說讀者的武林造夢者;金庸,一個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精書十五部武俠小說位居全球第一的暢銷書作家。他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俠骨柔情。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 俠小說先河。他的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熒幕和熒屏,有的武俠小說甚至被反復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今天,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然而,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仍是中國熒幕、熒屏不可替代的觀賞熱點!
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一個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販夫走卒,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
金庸小說中蘊涵着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
金庸與佛禪的關系一直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復雜的文字——印度梵文。
金庸先生在與日本著名的宗教研究家池田大作的對話中,講述了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事實上他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高僧大德的接引,而是親歷了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
197610月,金庸19歲的長子查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這對他真如晴天霹靂,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殺。當時有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要自殺?為什么忽然厭棄了生命?”
此後一年中,金庸先生閱讀了大量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詳細細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懷》,但並不能解答他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
康丁霍夫卡列盧基曾經說過:“在東方,生與死可說是一本書中的一頁。如果翻起這一頁,下一頁就會出現,換言之是重復新生與死的轉換。然而在歐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書,由始而終。”
可能是由於東方與西方的生死觀有着本質的不同,金庸先生最終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佛經。
人們大都知道金庸喜歡佛經,但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看着英文版的佛經來研讀的。金庸說:“我看經書很多時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結果,那些唐宋時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難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國人直接從印度教翻譯過來的,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這種知識分子容易了解、接受。” 於是,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對於只看注解,不去學習經書原文的,金庸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為了要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時候看多了手指,只記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了,實在是要不得的。”
一生對佛學頗多研究的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臨摹過佛教世界,也塑造了眾多的佛界僧侶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之中,儀琳為求令狐沖早脫苦海,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悲之情,發自肺腑;
比如《倚天屠龍記》之中,張無忌為救義父與少林三僧苦戰,而謝遜於地窖中念誦《金剛經》妙法,勸無忌棄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
比如《射雕英雄傳》里的《九陰真經》,其實就脫胎於佛教中的經典《愣嚴經》。
而其中着墨最多的,當屬《天龍八部》。倪匡曾經說:《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是從佛學中來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關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蕭峰的師傅是少林高僧,而虛竹則是僧人出身,他於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經》駁得天山童姥理屈詞窮,真是言簡意賅,仁慈之心,遠勝雄辯。這一切,正如陳世驤先生所言:“有情皆孽,無人不冤”,書中涉及的情緣幾乎都是“孽緣”,惟一可以例外的似乎只有那位少林寺的掃地老僧。書中融入作者做人、學佛的感悟,充滿着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大徹大悟的人,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書來的。
因為同時刻畫了金輪法王、鳩摩智等僧門敗類,一些評論家認為金庸貶低少林眾僧,是不喜歡佛教。但實際上他筆下的惡僧多以不得善終而結局,這又印證了佛學因果報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說法,證明金庸不但喜歡佛,更以佛的學說昭示天下。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入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實際上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喬峰一生殺人無數,酒量干云,奈何少林無名神僧贊之“菩薩心腸”,被譽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換兩國數十載安寧,正是佛門最上乘之“無畏施”。雕俠楊過,襄陽城下飛石而斃蒙哥,殺一獨夫而息兩邦苦戰,救萬千黎民於水火。此等功德,豈是吃齋戒酒可得?
“悟”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說:“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我覺得開悟之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悟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金庸這話是說人許多時候看山看水,因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賦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間真諦之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金庸進一步論證道:“德國康德的本体和現象,其實說的就是這些。”當問及金庸為什如此喜歡對佛的研究時,金庸解釋說:“研讀這些佛經之後,我覺得看待許多事情都變得清朗,連死都不怕了,不在計較名利得失,心里坦蕩蕩的,無所掛礙。
基於此,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來開導讀者,從而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難怪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他如此高的評价:“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學作品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由以上《世界華人週刊》所刊載的内容﹐我們可以知道金庸有些時候在任何一部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或劇情﹐都收入了許多修行中需要認識的佛理或在學佛修領域中的個人創見。如今﹐大家(各位道親)都已經得道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研習佛法﹐有時看到金庸小說被搬到熒幕上演時﹐也應該稍微潛意識的妙智慧去領略各中佛理的奧妙。由最基本的道理--例如﹐「人是由假體(肉身或軀殼)與潛在的真性(靈性或靈魂)結合成的」﹐到「求了道之後應該如何修持內聖外王(內德與外功) 經過明師指點出身上的「真我」﹐就得「借假修真」。然而﹐以「道家」的功夫而言就是所謂的「性命雙修」了。「性」是指「無形的靈性」(在頭腦裡面的「元神」)﹐ 「命」是指「天命﹐慧命與宿命」(修道的功課也包括「消除陰命,了結宿命,返回天命」)。又因為「道」本來無形無相﹐只是借用「信仰」或「宗教」之形式來傳達「修性了命」的訊息﹐所以不應該有門派之見、宗派之別﹐更加不應該看到修行人把「佛教」與「道教」甚至各大宗教的精髓融合而偏見地說「不倫不類」、非佛非道」「是邪教」﹐那就可能因個人的「邊見」和「我見」而造下無邊的口業了。
楊過這個人物可以隱喻「自己的肉身」﹐學道之人替别人「隱惡揚善」﹐假如要「揚()()的應當多宣揚自己的(當然當初郭靖為他取名時的用意是要他將來長大之後過必改之﹐以免步上了他生父楊康的後塵)﹐才好平衡自己「驕傲的自尊心」﹐而且「易經中『陰陽』是互相交替的」﹐『陽()』的去」﹐「陰」的就會來臨﹐而肉身屬於「陰」﹐所以楊過」代表「肉身」。而小龍女出身於「古墓派」﹐ 「人人的額頭都是一個半球形的古墓﹐靈性或佛性屬「陽」居住在人的額頭裡面後來楊過已死、内心矛盾傷心小龍女元神被救入絕情谷而差點成為谷主夫人--其中的象徵意義是:當你的元神功不得法走火入魔而到了絕情絕義的地步時﹐元神的情緒也跟着會陷入『無情(絕情)的深淵(谷=絕情)中』差點心魔結合成夫妻 。「情花之毒」代表「愛慾」﹐學道之人需要淡薄人世間的情愛枷鎖﹐但是如果不合乎中道﹐便會成為「死屍一般的『無情(絕情)」﹐這時如果念頭轉不過來﹐會由於過度禁止慾望﹐反而壓制不住內心的「情毒」﹐「情毒」發作時候的痛苦滋味代表「絕情與縱情之間的理慾交戰」。
後來,小龍女跳入深淵(斷腸)與世隔十六年﹐代表「本性的龍女(佛性,字是「少女」=小龍女) 跌到忘情的無底深淵(情緒也跌到了谷底=斷腸)﹐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十六年呢﹖其實﹐道家的修煉法是注重「性命雙修」的﹐屬「陰」的肉身需要「練性(內在的本性) 」﹐屬「陽」的佛性需要修煉「命」(因為「楊過」起初是在全真教的弟子﹐是後來才被孫婆婆帶入「古墓派」的﹐《神雕俠侶》這一段是金庸隱喻「全真教」修煉的法門)。「性」 這個字的筆劃總共有八劃﹐陰陽相合就成了「十六」﹐所以「楊過」需要與「小龍女」分開「十六年」﹐才能令自我的陰陽相合而練就「憂鬱的絕世神功」(煉性的功夫)。「命」 這個字的筆劃總共也是「八筆」﹐陰陽相加就是「十六」﹐形成「十六年」因此小龍女也需要用上十六年令自我體內的陰陽調和而將體內的毒素壓制住﹐這就是「修命」的功夫﹐保住「精氣神」不向外泄漏或流失。
^ 在香港版的《神雕俠侶》中,由老牌演員羅蘭扮演「裘千尺」
《神雕俠侶》中有一位絕情谷谷主公孫止的原配夫人,當年是江湖人稱「鐵掌蓮花」的裘千尺,她也是裘千丈、裘千仞兩兄弟的妹妹,闖蕩江湖後自立門戶,就連丈夫公孫止部份的武功也是她教授的。
後來卑鄙無恥公孫止從「公」到「子」這一代便停「」祖傳命脈了--所以叫做「公孫止」,金庸為這個角色取的名字想必也是要形容這個人卑鄙無恥已經到了「絕子絕孫」般的境地)為報復情婦被殺(當年裘千尺撞破了丈夫與婢女的奸情﹐把他們兩人打向情花花叢使中情毒﹐逼着丈夫為求解藥無奈地殺害了婢女),用迷藥把裘千尺迷倒後、挑斷她手足筋脈,再把她推下百丈洞穴,以為這樣就能把她給害死了,而自己就從此名正言順自占據了絕情谷、回谷主的實權。沒想到裘千尺不但沒有死去,反而在山崖底堅強的活着並且以大棗為食,也因為手足筋脈被挑斷了而煉得口噴棗核釘百發百中的獨門絕技,她發誓有朝一日回到地面上會不顧一切的向公孫止復仇!後來,相貌已經成幾乎禿頭老婦的她被陷入谷底的楊過和綠萼救出生天。公孫止最終也被她引入陷阱一同跌入「厲鬼峰」上的百丈洞穴之中(百丈洞穴正是裘千尺先前被囚之處)、兩人一起葬身同歸於盡。
其實,被挑斷手足經脈的裘千尺所使出口噴棗核釘的獨門絕技是代表「惡口罵人」--詛咒他人「釘」!早』和『棗』同音;『日』的粵語發音yât『核』wât很接近;『釘』意味着釘上棺材蓋,假如您聽到廣東人說:『你頭先講嘅嗰個人﹐上兩個月早就 lor! 』﹐意思是說『你剛才(所)說的那個人﹐他早在上兩個月就歸西(去世)了』,又或者廣東人如果罵人:『你早D釘喇! 』既是詛咒他人早日歸西、並且釘上棺材蓋子(廣東人說話及罵人都相當「有藝術」、「有技巧」)--而金庸這樣為裘千尺設計特有的武功絕技﹐可說是為了傳達佛理而費盡心思、用心良苦,由此可知裘千尺每噴出一口棗核釘都是想致人於死地的,的的確確代表「 惡口罵人」!關於這一點是用不着質疑的。
說來也難怪,一個內心中累積了有天一般高、海一般深的仇恨的人,為了發泄怨恨的情緒,總是難免會「出口傷人」、「 惡口罵人」。但是學道之人就必須修口德、要克制自己的不滿情緒,不可惡口詛咒他人,要不然就等於是「用口舌殺人」,甚至不可以對他人生仇恨厭惡之心, 並且發脾氣或借用肢體語言發泄心中不滿,要不然也等於在「用意念殺人」,也同樣犯了「殺戒」。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叫我們要克己復禮﹐以及佛陀主張要修身、口、意了﹐以免來日自己得承受不好的因果報應。
當楊過帶着公孫綠萼第一次遇見裘千尺時,裘千尺為了向楊過展示自己雖然「手足無力,她要殺人可易如反掌(金庸的小說原著版本是這樣的情節﹐只不過被搬上熒幕上演時﹐因導演的個人拍戲手法而刪改了一些原有的劇情或臺詞),而向楊過手中的匕首射出棗核釘,使得楊過的匕首被震脫手中、落在地上--這足夠證明她內力深厚,不是泛泛之輩。95年香港版(古天樂版)的劇情則改為﹕裘千尺向楊過示範口噴棗核釘於一顆大棗樹的樹身上﹐使得許多大棗被震落(她是那樣得到食物充飢的)﹐從而也顯示出她內力非常非常的深厚。的確,一個內心埋藏了十多年怨恨的人,從口中罵出的話的確是功力深厚的)。後來﹐裘千尺被救回地面上﹐便與楊過連手出現在公孫止與小龍女的婚宴上﹐在一次有機會與丈夫公孫止正面交鋒時把他的一只眼睛打瞎了﹐可說泄了心頭之憤(令觀眾看了也感到心頭涼快)﹐這樣的情節正是啟示像公孫止這樣的偽君子活該他「少一目」(反省的「省」字)。所以﹐果真要破口大罵就應該要憧着像公孫止這類的邪惡之輩才對﹐好讓他們「反省」(少一目)
就這樣﹐公孫止與小龍女的婚宴被破壞了﹐公孫止也因瞎了一目落荒而逃﹐而裘千尺也名正言順地奪回了絕情谷﹐重拾「谷主」之名。裘千尺愿意交出情毒的解藥﹐但是條件是要過在限定時日內取回郭靖夫婦的人頭﹐以替亡兄報仇雪恨。後面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在此省略而不提及。
《神雕俠侶》後來有一段劇情是,帶着眾人闖入絕情谷的黃蓉為了幫助被困在絕情谷的眾人能安全離開,便以「硬接裘千尺三招」為條件、以化解彼此的恩怨,結果黃蓉巧用智慧硬接了三招「口噴棗核釘」後(她事先一把斷塞入胸前衣袍﹐以保腹腔以及胸口檀中要害﹐那是三招的其中兩招﹐第三招裘千尺的棗核釘射向黃蓉的臉部﹐黃蓉則用牙齒咬住了棗核釘﹐結果自身只是受了幾成的內傷--同樣的道理,有時我們這些學道之人好象黃蓉(「蓉」音同「包容」的「容」--)那樣「為了以大局着想而被人惡口中傷」也不要緊、愿意承受(最多只是身心受少許「內傷」或「心靈傷害」;其實,黃蓉當初當丐幫幫主時也需接受丐幫弟子吐口沫在身上的儀式,她應該已經習慣了--這代表「忍辱」),就算把你罵得狗血淋頭、罵得一文不值遍體鱗傷連帶祖宗十八代也牵扯在内,也得忍受,但看個人「忍辱的內力」是否能承受而已。在硬着頭皮、厚着臉皮地忍受他人言語辱罵的當兒﹐不妨也觀照(反省) 也許是自己當初的某一世曾經虧欠過對方」﹐有如黃蓉硬着頭皮去接受裘千尺的三招口射棗核釘﹐以化解對方對自己的怨恨﹐儘管當年年少的她是無心害得老愛冒充裘千仞的裘千丈掉下懸崖身亡的(以至如今裘千尺要與自己對敵)。這樣觀想「自己虧欠他人的因果而加以容忍,度量寬大而不計較」﹐也是修行忍辱的中級功夫--忍。忍辱的六種層次有--力忍忘忍反忍喜忍忍。以下“六忍”源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818/09/150430_5007812.shtml
人生總不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許多冤枉,有許多無理橫加,種種的這些事情。但我們要怎樣忍辱呢?
第一種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說,別人無緣無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臉唾沫,我當然是生了氣了,動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應當跟他一般見識,自己努力克制,這樣也就不思報復了。他罵了我,我沒罵他,他打了我,我沒有打他,他批評我向上級匯報我,我不打擊報復,這樣不報復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氣了,還是動了心,動了煩惱,但是不去回報他,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是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過去有個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帥把敵人的元帥抓了來,因為他把敵人的元帥都給放了,於是自己的元帥就生氣了,「啊!我這么辛苦把他抓來,你卻給放了」,說着就在宋襄公的臉上唾了一臉唾沫。而這個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幹。唾了一臉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讓它自己幹,把這事給忘了。這又進步了。
再進一步叫「反忍」,雖然人家對我無理橫加種種事情,我回頭想是我不對,責怪自己,一定是什麼什麼原因,由我引起來的,這就叫「反忍」。  
第四種就是「觀忍」。那就用上了咱們的《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了。這個來誨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將來都是要破滅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語)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這個肥皂泡還是紅的,還是綠的,還是藍的,各種的顏色,有種種的差別,這差別反正是轉眼就空的,這麼一觀,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觀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這是第四個忍。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咱們對於「忍」受用一點,就能安樂施慧。你就變了,種種問題就改了。  
第五種是「喜忍」。碰見種種無理橫加的事,別人忍受不了,我卻很歡喜。沒有苦這個事怎麼能鍛煉我的忍呢!歡喜有這麼個機會,那就不是生氣了,排除了煩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種就是「慈忍」。對於我的種種無理取鬧,是愚痴的人所為,我要憐憫他,因此我就要度他。這就不是要報復了,最初一步只是不報復,後來想讓對方得到好處,得到度脫。

裘千尺最後的下場是和自己的丈夫公孫止一同摔下「厲鬼峰」的百丈洞穴、兩人變成一團血肉,這便是冤家夫妻的因果!(這個當初兩夫妻一同挖掘的「百丈洞穴」原本是要用來對付武林高手的,沒想到他們兩人自己用上了,這個「百丈洞穴」正代表「人人內心谷底的阿鼻地獄」
所以說,金庸所著的小說是有暗藏佛理的,只因為金庸是歸依佛教的、而且對佛學有一定的研究和認識。
講到這裡﹐我們再進一步分析「裘千尺」的名字﹐就會恍然大悟。求過道之後﹐大家都曉得「第一寶--玄關竅(又名『生死竅』) 」是靈魂居住之處(內玄關)﹐一般上俗稱「方寸(心思)方寸在文字上就是「四四方方的一寸」﹐既是「長度一寸﹐寬度也一寸」﹐玄關竅在道場中也稱作「方寸寶田」(意味着修道需要在「方寸心思」中下苦功耕種﹐有如種田一般)。假如剖析「方」這個字﹐既是「一點() 」加上「」﹐合成「一」﹐所以「方寸」就是「一()寸」--在人人的「方寸」中,意味着﹕玄關那裡也正是「山谷(道德經云:谷神不死)在小說以「絕情谷」來作比喻。「慾」字是欠、心、谷」的結合欠」既是「負」﹐因此「欠心」就是「負心」假如金庸把那山谷命名為「負心谷」就不大好聽﹐「負心」的原意很接近「絕情」﹐因此金庸多半是這個原因才把它取名為「絕情谷」的。這樣﹐從文字剖析來看﹐「慾」字(欠心谷)其實就是「絕情谷」了。
裘」字既是「皮衣」的意思﹐求道後都知道人有真體(靈性)與假體(肉身軀殼)之分﹐而肉身也好比是「人類的皮衣」一樣。「裘」(求衣)正是「追外在的皮衣」﹐是對世人追求奢侈的一大諷刺﹐試想想﹐裘千仞當年殺人賣國投靠金人而造業滿身﹐為的就是要「奪得武林盟主的地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名利」。而且﹐裘千仞的名字「千仞」可以分割為「千、人、刃() ﹐重新再組合成單字﹐既是「利」字。可以見得﹐「裘千仞」正是代表「謀之外」的化身。不過那只是當年名利熏心的他﹐後來發心歸依一燈大師後﹐已經痛改前非﹐法號為慈恩﹐有着蒙受他人悲原諒與寬恕的之含義。
武功差勁而沒有實力的大哥裘千丈(裘千仞雙胞胎哥哥)憑着與二弟相貌長得一模一樣就經常冒用二弟的「名相」﹐到處去招搖撞﹐以滿足個人的「虛榮心」或「優越感」﹐最終在峰頂為了要抓著黃蓉乘坐的那隻大白鵰(雌)而落空,墜落谷底摔死大白鵰象「世人慾振翅高飛的渴望」﹐也是攀緣上了「虛榮的外衣(名相)裘千丈的名字「千丈」 既是「高度或遠度的特長距離--有「好高鶩遠」的隱喻
裘千尺與丈夫在絕情谷中到處種了情花﹐提煉「絕情丹」以及一同挖出百丈洞穴﹐目的也是了要對付武林高手﹐在為防範外敵之,裘千尺也剝了丈夫谷主的實權,以滿足個人的霸權意。這些對外在名利、虛榮心優越感以及霸權意的苦苦追逐﹐都是在「盲目地奢求名外衣」裘千仞還算不錯﹐後來歸依了一燈大師懺悔前咎唯獨裘千尺最為「淒涼」﹐被挑斷筋脈落下谷底之後﹐經過多年歲月﹐衣服也穿得爛掉了﹐只能用樹皮裹身﹐「奢侈的外衣」沒得穿﹐原本的相貌也變醜了﹐成了一個近乎禿頭的老怪物﹐身心飽受痛苦折磨(這真是求不得苦」啊)。所以﹐在絕情谷(第一寶那裡)﹐不為外人所知(隱秘的、隱藏的)﹐「一寸」(人人的方寸』)既是「千尺」在獨處之處。這就是對「裘千尺」名字的剖析。然而﹐她與丈夫公孫止的一同墜落百丈洞穴﹐化作一團肉醬﹐是金庸用以闡述冤家夫妻的報應下場。相信金庸是觀摩了佛經中所提及的提婆達多(佛陀的堂弟兼弟子)因造孽太重而墜入「阿鼻地獄」(當時大地裂開吞噬了提婆達多)的故事情節。而所謂的「地獄」或者「阿鼻地獄 (無間地獄)」不一定要等到人死後才會落實﹐當一個人遭遇苦惱或不如意而內心陷入了萬箭穿心般痛苦中時﹐也等於是「煩惱干擾了方寸的清靜」﹐那是常有的事﹐也好比是「山谷底下」的心識在「方寸(千尺) 」中飽受折磨﹐心境一天更比一天的加速老化及醜化,有如在活地獄中
末了,需要強調的是「修口德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只是用素而已」,學仁道、修口德才可以發揮人人內心的「生命之光」!
後語
從小說劇情中引伸出對真理(佛法)的咀嚼與玩味,如下:
絕情谷=「慾」--欠)心谷;
情花=「愛慾(情慾)」或「求不得苦」;
情花毒素發作=「五蘊盛苦」、理慾交戰」的痛苦;
斷腸草(可以煉出「絕情丹」)= 滅七情六(忘情)的決心;
綠萼=--綠色」的「心()」,「」的狀有如花萼請看下圖﹕忄的小與花萼的對照)。絕情谷所使用魚網陣」代表「情」,怪不得就連周伯通那樣的武林高手也逃不出這個陣法(因為周伯通在感情上依然有愧於瑛姑,他情網
楊過(肉身)與公孫綠萼(少女情懷)一同跌入谷底=個人情緒跌到低潮(尤其因情場失意之故);
裘「千仞」=「千、人、刃() =「利」
千仞的「水上漂」=「求」=「水」字上面有「一卜(用一脚向前滑行的)」,合成「求」字,意味着名利的追求」。當然也可以意會為“”字上有一個“”字﹐那麼“漂”字與“浮”相通﹐“水上”整體就成了“浮名”的隱喻。在易中四季循之理的「方甲乙木--春)、亨(南方丙丁火--夏)、利(西方庚辛金--秋)、貞(北方壬癸水--冬)是屬於五行的「(金屬),既是,雙)都是為着謀求之故﹐因此裘千仞所使用的武功是鐵掌。當年手足未廢之前的裘千尺亦如是(謀求私利)。而且,當年裘千仞了利益投靠金人,也是屬於金(利)
裘「千尺(一万寸)」=心識(慾之心)在「方寸(一万寸)」中追求私慾,而且「情由心生慾由心情(綠萼的生母固然就是慾之心=裘千尺」了
公孫止=内心的「慾魔」。在佛經中「六慾」又為「六, 裘千尺回到地面上後口口聲聲罵他「」。而且,公孫(孙)止正是「私恨」二字分解之後的重新組合--」是「八厶」,而」就是忄(小)--」字中的「八厶合成「」字;「」形狀近乎「」、和「連成」;剩餘的gěn」是八卦的卦爻,象徵「山」或「停」的意思,所以整體而言,便是「」名字的由來了。公孫(孙)止與裘千尺之間有不共戴天的私人恩怨(私恨!而且「人人内心的慾魔」都是「善於記」的,免不了犯上「三毒--圖婚外情上婢女柔兒的美色)、(因情婦的死而生恨且殘害裘千尺、以及十多年又因忌恨毒害楊過)、(十多年後又先後迷上小龍女及李莫愁)。如此看來,公孫止果真是慾望的魔王」,代表「内心的慾魔」。由此可進一步地推敲公孫(孙)綠萼」的名字恰恰可以引申出「私情一厢情愿單戀」二字了。公孫止的「穴功夫」在開葷之前還挺管用的(敵方攻不下他的),代表「假若能够持戒而不食肉、禁止得住』的話、敵方(外物)没法攻打自己的位要害(没法打慾望)」,但是一旦破了戒,穴功夫」就會失效了,既是間接地指出慾」乃是人的「六慾(慾魔)」中之最大弱點(武功的死穴。可見金庸非常了解人性哦,要世人放下嘴邊的一塊肉」似乎比登天還要難,一般人不戒葷的借口是唯恐一旦持戒茹素、日酒肉很可能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惑(武功死穴)產生畏懼茹素的心理---這就是為何金庸要刻意安排讓裘千尺以混血水破公孫止之齋戒如此劇情的原因。「以文字來分析就是」(把「」字上面的寶蓋頭去掉左右二,就剩下六」字),閉六」既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扇慾望之(克制六慾)」。
另外「公孙」二字分割後(公、子、小)再重新整合正是小公子」,既是「少男」,是「卦」,卦象代表『停』(=自我克制、持戒=「閉穴功夫」)!(=父﹔坤=母﹔震=長男﹔巽=長女﹔坎=中男﹔離=中女﹔艮=少男=少女因此,孫()綠萼也懂得「閉穴功夫(=持戒、止)」,他一出世便持戒食素、不沾酒
裘千尺「口噴棗核釘」=惡口罵人;
黃蓉硬接棗核釘=忍辱。